關于自動駕駛算法,陳凡曾經有過一個非常搞笑的想法:
“既然都是自動駕駛了,讓所有車都遵循統一的規則行動,對于個別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人,就靠安全監測機制急剎車,這樣不就解決問題了?”
這個問題甚至沒去到李顏那邊,被他老爹就否了個干干凈凈。
自動駕駛如果只求“安全”,或者說目的就是為了“遵循統一規則行動”,那干脆加強司機教育得了,應變能力還更強一點。
自動駕駛是為了更好,但絕對不是解決什么“人不聽話”之類的事情。
而是追求更高的效率,在理論上暢通無阻的城市道路上,為某一段出行尋找最高效的路徑并不難。
但數量級一上去,問題就會變得非常復雜。
路線會交叉,道路也不一定暢通,問題互相影響,最終演變成一個低效但可行的運轉狀態。
李顏的競賽課題,就是尋找一個效率最優的通解。
假設整個片區的車輛都是自動駕駛,是為通盤操作提供可行條件。
一開始跟李顏討論這個問題的陳凡其實不太理解,他總覺得既然一個片區都是自動駕駛了,安排所有車輛的行動不就很簡單嗎?
這就已經達成“讓所有車遵循統一規則行動”了,也就意味著不存在亂開的車,不存在開錯的車,那既然可以給一輛車計算最優路徑,直接套用給所有車不就行了?
學完他就不是這個看法了。
陳凡一直忽略一個關鍵問題,路線有交叉,走“最優路線”的車輛也必然產生交叉。
往簡單說每輛車都會因為交叉路線導致等待,等待過程損失了時間,是否會比直接走一條路程更遠但車流量更小的路線來的快捷?
正常人開車不會算計得這么細,因為現在的出行建立在“能用就行”的基礎上,方向正確道路好走比效率高更重要。
畢竟效率再高的路線,前邊一個傻逼掉頭或者兩個大哥剮蹭,直接就廢了。
所以這個關鍵問題放在日常生活里,就只是一個簡單的“高峰堵車”。
但在自動駕駛最優路徑選擇的課題里,就是個牽一發動全身的可怕問題了。
每輛車都追求最優路徑,那當一條路車比較多導致堵塞時,被堵的車以及即將被堵的車就會選擇其他路程較長但整體耗時更短的路徑……
然后這條路就會變堵。
當然計算機上可以實時更新動態平衡,現實中開車可不能隨時切換啊。
陳凡于是才反應過來,這個問題想難的話,可以很難。
越難,他就越好奇李顏準備怎么搞。
這種好奇讓他甚至有些輾轉難眠,剛好又放了暑假,于是他給李顏發去了消息:
“顏神,我越想越亂了,你現在是有思路的嗎?”
“有,就是比較麻煩。”
臥槽,連你都說麻煩,那還有我什么事?
“能說說不?”
問完陳凡就后悔了,連李顏都說麻煩,現在直接通過微聊又能說出個啥呢?
“搞定追墻博弈的最優解,至少在理想情況下還算能搞定。”
陳凡愣住了。
博弈論他還是大概了解過的,但李顏說的內容他基本不了解。
“有興趣的話,過來辦公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