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夫猜的不差,暗中相助蠻族的,當是王家上代麒麟子王祁。”
“竟然是他?”
同為并州大族,張遼顯然是認識王祁的。
“十年前,王祁爭奪家主之位失敗,憤而離族,自此了無音訊。
現在想來,應當是前往了蠻族王庭。”
鄭玄緩緩道出王家往年的一樁秘聞。
“難道……王祁此次前來是為了向王家主脈復仇?”張遼眉頭微蹙。
鄭玄笑著搖了搖頭:“你把世家想得太過簡單,他們從來不謀一時,謀的是萬世!
你怎么知道,當年王祁出走不是王家的謀劃之一?”
“您老的意思是……王祁是王家留在蠻族的棋子?”
張遼雖然也是出自世家,但畢竟底蘊尚淺,對于那些頂級世家的處事原則,他壓根就沒什么概念。
“只是,王家為何要如此?”
張遼不理解,布局蠻族有何意義?
在大漢帝國面前,小小蠻族不過是瘡癬之疾,根本不足為慮。
若非蠻族地界皆為荒原,占之無用,大漢早就派遣大軍將其踏平,哪還容它在大漢邊關上竄下跳。
“別忘了,王家上代曾有一位陰陽家傳人。”
鄭玄喝了一口茶,又接著道:
“而陰陽家向來精于占卜之道,或許是王家那位算出大漢將亡,蠻族將興也說不定。”
此話一出,張遼倒沒覺得什么,只認為鄭玄是隨口一說。
在他心里,大漢春秋鼎盛,人杰輩出,延續萬載都并非不可能。
然而劉燁聞言卻忍不住眉頭一挑。
作為現代人,他自然知曉大漢后續的結局。
天下三分,諸侯亂戰!
也正因常年戰亂,打得整個中原大地元氣大傷,才有了后來的五胡亂華。
雖說此方世界沒有匈奴、戎狄這些胡人,但多了一個更加強大的蠻族。
若是按照歷史正常發展軌跡,最后說不得真會出現蠻族入主中原的情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王家那位陰陽家傳人的確了得,直接看到了百年之后的光景。
“劉小友似乎有話想說?”
鄭玄察覺到劉燁的異樣,不由得出聲詢問。
“小子的確認為,此時大漢正處于千年未有之變局。”
劉燁覺得還是應該適當性地說出一些未來大勢,或許能夠改變一些東西。
雖說大勢不可逆,但事在人為,總得為此努力一下。
“哦?小友可是看出了什么?”
對于劉燁的話,鄭玄似乎并不驚訝。
“太平道。”
劉燁沒有多說,只是緩緩說出三個字。
在座的都不是庸人,自然能聽出劉燁話里的意思。
“老夫游學以來,對太平道也略有耳聞,其教眾遍布大江南北。
傳聞太平道主乃是一位道家三品天師,神通廣大且主張濟世救民,因此在百姓之中頗有威望。
若真有異心,對朝廷的確會有不小的麻煩。”
鄭玄此話一出,一旁的張遼坐不住了。
“當真如此?那得盡快上報朝廷出兵平亂。”
鄭玄搖頭失笑:“你想得太過簡單,你又怎知太平道背后沒有世家的手筆。”
劉燁對鄭玄這話深以為然。
就以太平道那種逆天的發展速度,要說后面沒有世家大族支持,鬼都不信。
“好了,不談這些,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如何應對城外那十萬蠻族大軍。”
鄭玄擺了擺手,顯然不想在這件事多說什么。
隨后,張遼便將之前跟劉燁制定的計劃詳細介紹了一下,聽得鄭玄連連點頭。
“想不到劉小友不僅精通詩詞,對于兵法之道也是駕輕就熟!”
鄭玄看向劉燁的眼神越發滿意,這何止是一塊璞玉,簡直就是妖孽。
“鄭老謬贊。”
劉燁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小友不必謙虛,光是那十六字,便已經道盡戰爭精髓。
小友若是以此走兵家之道,未來半圣可期!”
鄭玄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哪怕是深諳兵法的張遼,此時也忍不住投來詫異的目光。
鄭玄表情不變,別人或許聽不出這十六字所蘊含的真意,他身為四品文宗又豈能聽不出。
若非自己以前從未聽說過這句話,而劉燁又確確實實坐在他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