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王允在經過數日時間的準備后,終于開始實施他的除董計劃。
這一日,司徒府邸張燈結彩,王允對外宣稱是要舉辦壽宴。
受邀前來的,皆是平日里與王允交往密切的一眾大臣。
這些大臣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都有一定背景,卻又并非像三公那般一舉一動都受到董卓注意。
簡而言之,這些都屬于邊緣人。
入夜,司徒府內觥籌交錯,絲竹聲悅耳動聽,完全就是一派祥和喜慶之景,任誰也看不出半點問題。
待到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王允見場中氣氛烘托得差不多了,便揮了揮手,示意樂師與侍從全部退下。
原本喧鬧的宴會瞬時安靜下來,在座諸臣也都察覺到了一絲不尋常的氣息,紛紛停止了高談闊論。
也就在這時,坐在主位上的王允站起身,臉上那慣常的圓滑笑容漸漸斂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痛與肅穆。
他環視在場眾人,聲音有些低沉:“諸位同僚,今日邀諸位過府,名為賀壽,實則是有一件關乎社稷存亡,我輩生死榮辱的要事相商。”
隨后在眾人驚疑不定的目光中,他從懷中鄭重地取出那方血詔,朝著
那刺目的殷紅字跡,在夜色下顯得格外驚心動魄。
“這是……”
一些靠近的大臣面露驚色。
“此乃太后與弘農王殿下,于深宮絕境之中,泣血寫就的詔書!”
王允的聲音帶著恰到好處的哽咽,當著眾人的面將血詔中的內容一字一句念出。
可謂字字血淚,將董卓的滔天罪行展現得淋漓盡致,字里行間中,充滿了絕望的悲鳴以及對忠臣義士的殷切期盼。
一時間,席間一片寂靜,隨即有人發出低低的啜泣。
在座的這些大臣,或許談不上什么忠君愛國之輩,但在董卓的高壓統治下,聽到太后的血詔,難免有點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感慨。
加之血詔所帶來的視覺與情感沖擊,使得不少人悲從中來。
他們或是為了自身前途命運而恐懼落淚,亦或是因為堂堂世家子弟,卻被迫屈服于一介武將之下而悲傷落淚。
一時間,場中逐漸被一股悲傷而無力的氣氛所籠罩。
“嗚呼!漢室何辜,遭此劫難!”
“董卓逆賊,天人共憤!”
“太后、殿下,是微臣無能……”
然而在這一片哀戚之中,唯有一人始終冷眼旁觀。
他坐在角落,自顧自地斟酒吃菜,仿佛周遭的悲泣與他毫無關系。
而王允念完血詔后,就一直在觀察著席間眾人的反應。
當他目光掃過那些哭哭啼啼的大臣時,眼中只有鄙夷。
直到,他的視線被角落中那個平靜無波甚至臉上還帶著一絲譏誚的男子所吸引。
這個人他倒是認識,曾跟隨皇甫嵩討伐過黃巾軍,后被先帝封為西園八校尉之一的曹操曹孟德!
突然,曹操將手中酒杯重重往案桌上一放,發出“咚”的一聲脆響。
這一聲顯得極為突兀,當即打破了滿堂悲聲。
就見他豁然起身,目光如電,掃視著那些掩面哭泣的大臣,臉上是毫不掩飾的鄙夷。
“滿座公卿,皆作女兒態!
你們即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
莫非,就能將董卓哭死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