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2世紀后期,羅馬帝國的社會經濟就已出現嚴重危機。
由于長期坐擁地中海世界的龐大資源,帝國的核心人群飛速腐化。無論是在城市中享受面包的公民,還是領到退休金和土地的退役軍人,都在以最快速度消耗巨量的資源。
若非地中海各地的便捷海運與羅馬管理制度相對高效,這樣的局面可能在帝國建立早期就已經惡化了。
但隨著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赤貧人口的比重開始成幾何級增漲。
可帝國福利的維持能力,卻無法惠及境內的每個角落,尤其是在缺乏大型城市的西部各省,種植園與農莊聚落的周圍,總是容易漏掉很多不堪重負的社會邊緣人士。
加上本地經濟往往更依賴奴隸勞動,進一步造成經濟結構的破敗。
于是,就有大量流亡人口開始游蕩在主流社會的邊緣,并逐漸發展成獨立的大型團體。
羅馬人以巴高達之名來稱呼這些邊緣群體。
這個詞的原意,是高盧土話中的戰士。
這個群體后來逐漸壯大,加入了大量的破產農民、債務奴隸、罪犯、逃兵等等。
在公元三世紀前后,隱秘的巴高達群體又迎來了新的擴張機遇。
由于東方的帕提亞戰爭和北方的蠻族南下,羅馬軍隊的兵力開始出現嚴重不足。當時的皇帝馬可-奧勒留便大肆擴充軍隊,把大批角斗士、奴隸和強盜都收編入伍。
但他們完全無法承受高強度訓練和軍官的歧視性虐待,時常設法出逃到附近的巴高達地盤。
這就是第一次起義的根源力量。
角斗士的加入讓他們迅速擁有了不俗的戰斗力,把帝國底層的邊緣人士變成了擁有作戰力量的叛軍。(注釋:這里有點像斯巴達克起義,角斗士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最終他們爆發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起義。
此后很漫長的時間里,巴高達人不斷地被鎮壓,不斷地起義,不斷地流亡,成功就洗劫屠戮帝國權貴,失敗就逃亡到深山老林化整為零。
一直到三年前,埃提烏斯鎮壓屠殺了數萬人,才將起義進一步鎮壓。
想到這,鄧肯甚至恨不得把女巫-阿妮婭舉高高。
他一直以來都想不到自己的基本盤在哪里,加入帝國還是得抱大腿,沒有屬于自己的軍隊,很容易死于政治斗爭。至于加入其他的陣營,照樣是沒有多少地位,在這個山河破碎的亂世,手里頭沒有屬于自己的軍隊,那是一丁點安全感都沒有。
可軍隊哪里來?
兵源哪里來?
現實畢竟不是游戲,不能像騎砍那樣路過個村莊招募幾個部隊,路過個城市再招募幾個人。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四個大字——【帝國叛軍】!
那些帝國社會最底層的邊緣人士,身份各異的帝國賤民,高盧人、凱爾特人、法蘭人、羅馬人、日耳曼蠻族等等,他們的出身有農夫、奴隸、破產者、牧民、罪犯、逃兵等等。
這些人是真正的帝國賤民!
賤得不能再賤民。
他們當中的大部分連身份都沒有,只有在活不下去爆發起義的時候,他們才能擁有一個‘叛軍’的身份。
這些人是鄧肯未來最容易獲得的兵源!
什么帝國?什么蠻族?什么匈人?
眼下只有叛軍才是他最有機會快速崛起的陣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