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稚嫩少年表情激動,與有榮焉,似乎為鄧肯依舊記得兄長的名字而自豪,表情堅毅點頭道:“是的。大人。”
霍薩一戰,將軍衛隊陣亡近半,所有人都有撫恤封賞,對標的都是中世紀騎士的標準,吉爾的家人應該是受封了一個小小的騎士領,大概就是一個小村莊的土地,因為吉爾沒有結婚沒有子嗣后代,領地應該是由他的父輩兄弟繼承,按照羅馬傳統大多會過繼兄弟的子嗣。(一般都是兄弟的兒子,認吉爾為父親,合法繼承他的遺產,畢竟領地是他拿命換來的。)
有片騎士領,他們日子可以過得不錯,中層偏上一點的生活。
將軍親衛不是騎士也是小地主,關鍵時刻要拿命頂上!
親衛軍的戰損比有時候能達到百分之百。
這稚嫩少年是主動加入軍隊的,他跟其他征召入伍的人不同。
鄧肯沒有再說什么。
他拍了拍少年的肩膀,轉身離去,在走到軍營門口時,對身旁的克里岡道:“你親自帶著教導他,盡量讓他活下來。”
戰場上刀劍無眼。
這一戰帝國聯軍對陣上帝之鞭-阿提拉,危險程度不亞于劉邦對陣項羽,阿提拉的武力雖然沒有那么驚人,但是他身邊的匈人親衛部隊,那可是一個個戰斗力都非常彪悍的。
歷史上這一戰,西哥特國王被亂箭射落馬下,直接被奔騰的重裝騎兵踩踏而死。
護國公-埃提烏斯率領精銳騎兵沖殺,一度迷失方向,最后跑到了西哥特人的大營中,他差點以為自己就要戰死了。
至于戰死的小部落酋長,那更是難以計數,此戰極為慘烈,重裝步兵硬鋼精銳騎兵沖鋒,鐵騎沖陣下彼此鑿穿對方的陣線,戰場上二星銀灰色的射雕者都不知道有幾個,甚至可能還有傳說中的匈人射雕英雄出現。
他們是射雕者中被冠以‘英雄’之名的人,通常都有很驚人的戰績,比如說陣斬過蠻族部落的酋長。
帝國方面,埃提烏斯幾乎壓上了整個西帝國的全部鷹旗精銳軍團。
只要是玩過全面戰爭的玩家,都知道帝國的鷹旗軍團代表什么!
這是帝國最后的家底了。
上帝之鞭-阿提拉對高盧北部的蹂躪震驚了西羅馬帝國的所有蠻族,大家都意識到單憑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對抗匈人大軍的。
埃提烏斯抓住這個同仇敵愾的良機,四處奔走,施展他高超的政治才能建立了一個抗擊匈人的統一戰線。高盧和西班牙各地的日耳曼蠻族,甚至不列顛的凱爾特部落都派兵來援,和埃提烏斯打了二十年仗的宿敵,西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也親自領兵前來助戰。
不列顛島援軍不止鄧肯這一支,諸多凱爾特部落也派出了一千多人,算是回報當年帝國放棄不列顛行省后,還數次從高盧抽調軍團幫他們擊退撒克遜海盜的恩情。
帝國二十幾年前,還調遣軍團跨海打仗,打完了又趕緊把部隊調回高盧防守蠻族,可以說是疲于奔命。
這一波是真的十八路諸侯集結大軍!
那些桀驁不馴的蠻族首領,都積極響應護國公埃提烏斯的征召,率領部隊朝著高盧,也就是后世法國的地盤匯聚。
這一戰決定整個歐洲的命運,一旦帝國戰敗,傳承數百年的羅馬帝國頃刻覆滅。
因為上帝之鞭-阿提拉是把東帝國打得稱臣納貢后,才開始將視線投向西帝國的,要不是君士坦丁堡的城防難破,匈人又沒有蒙古人的攻城技術,說不定那座城都得淪陷,當時是已經把君士坦丁堡給圍起來了。
大戰在即。
鄧肯的主要精力也放在了整編部隊上,大概是兩天后,一支近千人的軍隊抵達了南安普敦。
不列顛島的原住民。
他們大部分都是羅馬人跟本地人的混血后代,屬于不同的部落,有些還效忠于尤瑟王,但是這一次,在聽到了上帝之鞭-阿提拉率軍西征后,他們決定橫跨大海,最后一次為羅馬帝國而戰。
帝國統治不列顛島四百余年,如今帝國日落西山,垂暮之年,居然還有人愿意渡海為帝國征戰。
撒克遜人也暫時休兵,主要對付皮克特人,在歐洲大陸的本土地帶,也有少量遷移到小日耳曼尼亞的撒克遜酋長響應召喚,集結軍隊準備跟小股襲掠的匈人打一波。
這一次匈人是真的把大家都逼急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