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肯要得不是統一思想,因為現代都沒辦法統一。
吵起來最好了。
鄧肯手握王權和軍隊,根本不怕事情鬧大,吵起來了人們才會質疑教會,因為教會也沒辦法拿出鎮壓一切的理論依據。
說句不客氣的話,教皇他有幾個師?
真把鄧肯惹急眼了,別說多神教改革,他媽的基督教也得改革,新教提前一千多年出現算了。不列顛的教會一直有獨立的傳統,只要鄧肯愿意,這邊的圣徒就能跟教會打擂臺,給圣帕特里克披上一件紅袍。
鄧肯不可能正面鎮壓教會,都傳播幾百年了,早就已經深入民間信仰,把教會逼急眼了,一堆的圣徒找他拼命。
但是沒關系,可以內部擊破,讓他們自己打起來。
“現在只是開胃菜!”
鄧肯的目標是讓教會大分裂。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事件,叫做三家分晉,現在天主教和東正教(即希臘正教)已經開始出現東西分裂的苗頭了,鄧肯再加一把火,挑戰教會權威的同時,看看能不能把英國的新教也弄出來。
三角形才是最穩固的形態,打起來也特別狠。
鄧肯不懂教會的神學,但是不影響他添亂,至少英國的圣公會他是知道的,還有什么因信稱義等等。真把鄧肯給惹毛了,他連解放神學都敢弄出來。
維度空間。
在鄧肯的投影頁面中,不知道何時,他發現自己治下的領地都多出來了一個額外的標記。
——南安普頓(小型城市)。
——信仰:多神教影響力62%,一神教影響力38%。
——倫敦(中型城市)。
——信仰:多神教影響力55%,一神教影響力45%。
這個數值是不斷變化的。
基本上每個郡都有不同,有些多神教強過一頭,有些一神教強過一頭,旁邊還有一個額外的標志‘法律’。
——法律:以法律鎮壓宗教沖突,維護治安,法律越完善,宗教沖突的影響越小。
多神教是兼容的,阿瓦隆信仰跟北歐信仰并沒有那么大沖突,只有一神教排異性比較強,很容易引發信仰沖突惡化治安。但只要法律足夠完善,甚至可以說是有點苛刻,亂世用重刑,就能一定程度壓制私斗的現象。
也不知道是不是不列顛人民被鄧肯這個王給帶歪了,有不少人都是泛信徒,屬于誰給好處我信誰。
用一個不列顛詩人的詩歌來形容。
當我被撒克遜人蹂躪時,主沒有來救我,當我淪為卑賤的奴隸時,主也沒有來解放我。
當我的兄弟姐妹被屠殺!當我的家園化作廢墟!當我的城市化作火海!
我沒有看到天使的身影。
…………
我只效忠于一個王,他便是不列顛的永恒之王。
…………
這段凱爾特詩歌挺長的,鄧肯感覺像是阿瓦隆信仰有點爭不過教會,只能把他拉出來壓制教會的傳播。大致意思就是今天的一切,都是不列顛之王賜予的,并非是教會的功勞。
這反而導致了很多信徒搖擺,在忠于王的前提下,誰家給好處就信誰。
與此同時。
倫敦當年的祭壇也啟用了,就是帝國皇帝給自己凝聚神性的祭壇,已經廢棄幾十年了,聽說最近有倫敦民眾自發性地祭祀,為偉大的不列顛之王-鄧肯凝聚一絲不朽的神性。
反正鄧肯目前是沒有任何感覺,但民眾要祭祀,那就祭祀吧。
信仰自由嘛。
你們要是愿意信仰我,也不是不行,我能試試看,要是做不好,我就自己把祭壇給砸了。
這方面鄧肯是很灑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