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4年12月,埃及亞歷山大總督投降,東羅馬帝國徹底覆滅,帝國龐大的疆域再度成為一個整體。
新的時代即將到來。
隨著東羅馬帝國被覆滅,一個橫跨歐亞非大陸的龐大帝國也在鄧肯的手中誕生。
他也沒有想到東羅馬帝國這么不堪一擊,也就是君士坦丁堡稍微難打一點,在攻陷了東帝國的首都后,其他的地方幾乎都是一觸即潰。
事實上,早在鄧肯發動統一帝國的戰爭前,東羅馬帝國就已經被匈人給肆虐的差不多了,就連巴爾干半島都被洗劫,上帝之鞭阿提拉的跑馬場就距離君士坦丁堡十幾里地。
鄧肯重塑的第二帝國開始全面接管羅馬時代的疆域邊界。
不過也因為疆域太過于龐大,管理上的弊端開始顯露,他不得不在君士坦丁堡設立陪都,重新組建一套行政班底。
這其實是學習的東方大國。
因為南京在歷史上就是陪都,也有一套行政班底,就是權力沒有那么大。
他采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帝國皇帝只能有一個。
但是行政班底可以有兩套,他是吸取了過去教訓,絕對不會再搞兩個皇帝出來了。歷史上,南京的六部更多是地方性機構,職能和實權相對有限,主要負責南方地方事務、藩國朝貢、祭祀活動等等。
君士坦丁堡作為陪都,核心就是小亞細亞半島周邊,巴爾干地區,也就是希臘,直接納入羅馬的管轄內。
可疆域太龐大始終是一個大問題。
受限于當前的時代,帝國的行政管理是有上限的,而且鄧肯將來還打算征服大日耳曼尼亞,到時候就更加管不過來了。
于是,鄧肯在數個月后,重新組建了高盧行政大區,設立行政機構,并將其改名為‘法蘭西王國’,直接冊封普拉茜蒂婭公主誕下的兒子為法蘭西王國的國王。
此時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鄧肯是在分封諸王了。
不單單是他的子嗣被分封,那些立下戰功的人都被分封,塞維魯被分封為威爾士親王,這是公爵之上的第一人,領地就是后來的威爾士王國。塞維魯作為掌握一定超自然力量的德魯伊,將來還得替他看好不列顛尼亞。克維托被晉升成為公爵,分封的領地在日耳曼尼亞,大概是后世荷蘭地帶。克里岡跟隨鄧肯出生入死,也被冊封為侯爵,領地在薩爾瑪提亞行省邊界等等。
其他人也是差不多的情況。
鄧肯在不列顛島只分封了塞維魯,至于那些追隨他征戰四方的將領們,全部都分封到了帝國的邊疆區域。
如今,帝國的大致結構已經成型了。
帝國皇帝的直屬區域是意大利半島,希臘地區,小亞細亞半島等,埃及的亞歷山大,北非的迦太基等地,是皇帝直屬的海外行省。
不列顛行省獨立于這一體系外,因為帝國皇帝未來還會兼任不列顛王國的國王。
至于為什么要這么做,大概是鄧肯覺得沒有長盛不衰的帝國,萬一將來帝國不行了,以他在不列顛人當中的驚人威望,至少偏安一隅還是有機會的,要是這一手布局沒成那也就算了。
有阿瓦隆信仰在,不列顛島應該是帝國的基本盤。
高盧行省已經徹底轉化為了法蘭西王國,未來帝國的軍團不斷征服大日耳曼尼亞,還會建立德意志王國。
鄧肯所做的這一切,等于是把重鑄的第二帝國拆成了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