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誕生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該稻種“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尤其適合高田(旱地)種植,解決了傳統水稻對水資源的依賴問題。
它耐干旱,早熟,比傳統水稻縮短近半的成熟期,十分高產,畝產可達300-600斤(宋代單位),遠超北方小米的150斤。因為它的高產,直接讓宋朝的人口突破一億大關,間接促使了高度發達的手工業誕生。
功!
大功一件!
在從這農家宗師的口中得知了占城稻的特性后,鄧肯的神色大喜,就連久未松動的入道境瓶頸也被沖開了一些,全身的真元飛速運轉,有一種五氣朝元般的錯覺。
鄧肯微微抬手,身后的侍從立刻便奉上準備好的禮物。
萬王之王,向來慷慨。
但面對如此重禮,眼前的老農卻是神色淡然,他遍布皺紋的雙眼凝視著眼前的鄧肯,好似一顆堅韌不拔的蒼松老樹,他緩緩道:“老朽曾從云道長口中得知,閣下曾經與一孩童,立下稚子之約,還天下太平,讓天下人都吃飽飯。”
“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鄧肯神色淡然,微微點頭道:“確有此事。”
那老農聞言,心滿意足,無視了一旁的奇珍異寶、天材地寶、絕世武功,恭敬地朝著鄧肯下拜道:“農家弟子,愿效犬馬之勞!”
他一動作,身旁諸多農人打扮的高手紛紛跟著下拜行禮。
這些農家傳承修煉的功法頗為奇特,喚作《五谷豐登》,對應五氣朝元,乃是跟隨著四季流轉,依靠二十四節氣運轉奇功,非三年五載能夠修成,他們的功法修煉起來非常緩慢,但是穩扎穩打,每一次五谷豐收,便能增長一分修為。
若是能夠修煉到極致,一樣可以入道得道,可卻并非是道門的境界,而是上古神農氏的傳承。
農家尊許行為祖師。
先秦時代,許行有弟子數十,他們生活極為簡樸,穿著普通的粗布衣服,靠打草鞋、編席子為生。
他們沒有土地,過著流浪的生活。
這些人從楚國來到滕國,不為追求高官厚祿,而是希望得到一塊土地,以便定居下來從事耕種。
農家當時頗有影響力,以至使儒家的門徒陳相及其弟陳辛也拋棄儒家而拜許行為師。
——“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誖上下之序。”
這段話的后面幾句,意思是農家認為不用事奉圣王,想讓君臣一同耕作,這會打亂了上下等級的秩序。
農家思想,是想讓高高在上的王侯大夫們,也下地干點農活,但有人認為這會打亂尊卑秩序。
【重民食】是農家的核心思想。
簡單來說,就是好好種地,豐衣足食,大家都吃飽飯。
鄧肯扶起眼前的老農,笑道:“請先生將來擔任大司農一職。”
“有先生相助,天下百姓何其幸哉。”
不喜錢財,不圖奇功。
那么眼前的這人就是君子,跟君子論義,鄧肯當為他們揚名,至今日開始,農家便是當世顯學了。
這些人比周行逢更有用,因為他們真有本事喂飽天下人。
………………
:<ahref="https://0d6f590b"target="_blank">https://0d6f590b</a>。手機版:<ahref="https://0d6f590b"target="_blank">https://0d6f590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