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別為我送行,太行山遠,寒風凜凜,游擊歸來,慷慨做悲鳴。】
【教員別再為我送行,不見犧牲,何來太平,破虜請纓,血染紅領,黃土百萬流星。】
【同學請與我同行,十萬青年十萬雄兵!】
【投筆從戎,著我戰時衿。】
“好!”
大漢,正在抄書的班超,猛地把手中的筆一拍,站起身來。
“大丈夫,當在戰場上建功立業!投筆從戎!”
“后人尚且有此志向,我班超,亦要殺敵報國!”
南宋。
“十萬青年十萬兵……”
此時正在招兵買馬的文天祥,呆呆的看著天幕上的畫面,想起了許多和他一樣讀過書的同僚們,如今大宋國難當頭,看到后人如此堅決的抵抗精神,一字一句皆是揮灑著血淚的歌詞,也是感動的不行。
“大宋養士三百年,也到了該報效國家的時候,事便再不可為,文天祥也愿為一馬前卒,戰死沙場。”
大漢。
“四川…蜀地。”
劉邦看著天幕上出現的四川的一幕,一眼就認出來那是蜀地,正是他當初的龍興之地。
“巴蜀天府之國,看天幕的意思,應該是沒有丟。”
他松了一口氣。
后世華夏的抗日戰爭雖然慘烈,但是似乎還保留了最后一線希望。
雖然中原丟了,南方連南京都丟了,但是蜀地還在,有天險可守,倭奴也很難攻進來。
而聽這悲歌的描述,蜀地也有源源不斷的兵員,這悲歌,可真是視死如歸,后世是用什么樣的方式,讓他們的國民,都能夠同仇敵愾,明知道可能會犧牲還前赴后繼的呢?
大唐。
李世民和他的群臣們總結著這場戰爭的具體結果。
“看起來后世的蜀地應該是沒有被倭奴占據。”
“悲歌中如此贊頌川軍,想來蜀地的軍民為了抗日戰爭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雖然中原丟了,南京丟了,但是蜀地這個大后方應是還在。”
“當年漢高祖劉邦,就憑借蜀地和關中奪取天下,蜀地和關中地區也有天險可守,不像中原地區,一馬平川。”
“到了那,恐怕倭奴的那個什么火車、坦克也很難使用。”
“這就是地大物博的優勢。”
“這日本終究是個彈丸小國,縱然是完成了后世所說的那個什么工業化,面對的后世的華夏,對他來說依舊是個龐然大物。”
“這場戰爭,后世的華夏,應該是贏了。”
因為有著蘇瑾此前的生活寫照作為底氣,在分析起來,貞觀時期的群臣們,隨著天幕給出的信息越來越多,大都是相信后世華夏應該是戰勝了日本。
李世民等人松了一口氣,同時也意識到了一個問題。
要重視西北的發展,不然萬一后人遇到了不可抵擋的敵人,連個臥薪嘗膽,等待時機的機會都沒有。
清朝。
“蜀地……”
雍正點了點頭,腦海里突然冒出了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