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
“乾隆?”
康熙一驚。
“不是康乾盛嗎?”
還記的天幕此前那名為‘百代成史’的曲子中唱的,但是……如今卻在天幕上看到了乾隆二字,而且還……
“乾指的就是這個乾隆吧?”
“不過議罪銀?師承朱佑樘?”
康熙倒吸了一口涼氣,只覺得寒意直沖腦門。
朱佑樘這種貨色,究竟是什么水平,他是清楚的。
可不是文人們吹噓的明君圣主。
“這乾隆是誰啊?朕的兒子?孫子?”
“總不能是胤礽吧?”
康熙感覺自己的血液有些凝固,主要是……這個消息未免有些炸裂。
這議罪銀和明朝的財產抵罪異曲同工,那后果……
豈不是也會一樣,大清也會走上明朝的老路?
“叫太子來!叫太子來!”
之前只看到康乾盛的時候,他本能的覺得,乾應該自己的太子胤礽,但是看到現在……他有點不確定了。
雖然心底覺得胤礽沒那么蠢,但是乾隆畢竟不可能距離他有多遠,也不能排除這個可能。
康熙打算拷打一番胤礽,看看他是不是也像朱佑樘那樣被忽悠瘸了,雖然他覺得自己的兒子不可能像朱佑樘一樣蠢。
【文人坐大主要還是土木堡之變,文人確實拯救了大明,但是任何一個群體都是會腐化的。自詡清流的文官也不會例外。】
明清之際。
許多文人看到后世時對他們動輒批判侮辱的話語中,也有說句公道話的,一時間淚流滿面。
“對啊,對啊,那些武官就好了嗎?皇帝就沒有昏君了嗎?況且只是一部分文人不干好事,不能怪罪所有讀圣賢書的文官啊。”
被后世的地圖炮轟的暈頭轉向的許多人,也紛紛討論起來如天幕提到過的‘孫傳庭’、‘張同敞’等人。
“如錢謙益這般‘貪生怕死’之人,尚且知曉在故國滅亡之后,資助義軍,可見文人無錯,不該為小人背鍋啊……”
許多文官士紳們都認同這個觀點。
“后人還記得是于少保這樣的文官拯救了大明,若是任由英……王振胡來,國家豈不是更快的衰亡?”
【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文官們稱這三人是三大圣君,實際上只有漢文帝是真神,另外兩個被文官吹出來的。】
【清朝也不會例外,清末啥情況?不就是一個翻版的明末?你以為你清朝末期動的了士紳?江南互保都出來了。】
【把問題都歸結到文官,本質上就和封建朝代時期文官把所有問題都甩給皇帝一樣,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處理,除了宣泄情緒什么都沒有。】
【本質上是皇權制度的崩壞,不能簡單歸咎于文官,想要解決問題,廢掉帝制,許多問題將不是問題。】
大漢。
劉邦看著后人吵的不可開交,但是偶然冒出的漢文帝,不禁露出了笑意。
“老四是真爭氣啊。”
他大漢朝就是這樣的,后世一提就是明君,作為一位吃瓜群眾,除了此前提及了幾句的皇帝評分以外,從未被天幕暴擊過的劉邦,感到十分滿足。
“無論因何提到我大漢,后人基本都是交口稱贊啊。”
劉邦不知道宋朝和明朝人聽到這個會如何作想,但是自己是很滿足的。
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