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5年,35歲的辛棄疾總算有了一個施展自己報復的機會,他升任江西提點刑獄,前去討伐江西一帶的走私茶葉的茶寇,這是辛棄疾第一次接手南宋軍隊,不到三個月便平定的茶寇問題。】
【但是很快他就又被調去做文字工作了,雖說是升職,但是辛棄疾很痛苦,何以解憂,唯有寫詞。】
【他寫: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29歲到42歲,13年調換了14任官職,都是因為朝廷對其不信任。】
【1180年,他成為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在這期間盡心盡責,整頓鄉社,定住重重壓力創建了一只精銳部隊——飛虎軍】
【但在任不到兩年,他就被調任了江西安撫使】
【他在上饒建了一個莊園,取名為‘稼軒’,自號稼軒居士。】
【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他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打算,不久后果然被彈劾罷官】
戰國。
秦惠文王嬴駟有些追憶。
“想當年,先君為了能夠給大秦招攬人才,不惜花重金,發招賢令。”
“這南宋。”
“有大賢卻不知用。”
“嘿嘿,這不還得是王上您和先君都是慧眼識珠的君主,總是能夠在人群中,找尋到能夠幫助大秦——一統天下的人才嗎?”
陪著秦王在看天幕的張儀笑道。
“嗯……”
聽著張儀的馬屁,嬴駟很是滿意,但還是一昂首,“嗯,別!”
“別人或許需要寡人——慧眼識珠。”
“但你張儀這張嘴厲害啊,黑的都能讓你說成白的。”
“你就是沒別的能耐,單有張嘴,寡人也得讓你說服了用你。”
聞言,知曉嬴駟在跟自己開玩笑的張儀也一板臉,雙手抱胸。
“王上這話可就不對了。”
“張儀在楚國時是什么待遇,被那楚相國的門客誣陷,險些被打死。”
“張儀又不是到了秦國才長得嘴,說到底,還是王上有識人之明。”
“這宋孝宗,明顯遠不如王上啊。”
被吹的有些飄飄然的嬴駟只是笑著搖搖頭。
大宋。
趙匡胤看的難受。
“朕必須想辦法淡化朕受禪的影響。”
“或者有什么辦法解決猜忌武將的問題,不然我大宋便是再換幾個皇帝也無用啊。”
意識到根本問題是制度性問題的趙匡胤,不禁開始思索,如何才能讓子孫后代們不要那么敏感。
動不動就猜忌。
最終的結果被蒙元所滅,比起其他的滅亡方式,又能說好在了哪里呢?
“德昭必須順利即位。”
他心中想著,看向趙德昭。
大宋的歷史他知曉的還只是天幕講述的一小部分。
但是前唐的歷史他還是清楚的。
“李世民若是能夠讓李承乾順利即位,日后的大唐也不見得會政變奪權不斷啊……”
這李世民兄弟斗完,李承乾和李泰這兄弟斗。
可以說是給子孫后代立了個十分不好的榜樣。
所以,穩定大宋的第一步,先立太子。
還有就是。
這文官不能太限制武官。
總是把武官明升暗調,把這辛棄疾玩的沒有脾氣,他實在是看的有些無奈。
“這個平衡可不好找啊……”
趙匡胤嘆了口氣。
武官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說造反是真的會造反的。
而太過限制武官,又會出現兩宋那樣的結果。
所以需要從中取一個平衡,這個平衡他自己來找就已經不容易了。
最難得的是,如何讓后人根據自己的政策來找到合適的平衡,而不是過猶不及呢?
“起碼,不能出現太離譜的。”
“至少,也得是崇禎那樣的吧?”
不禁認真思考,要怎么樣教育子孫后代,才能不出現徽欽這樣的貨色的趙匡胤,一時間連天幕都忘記繼續看了。&lt;/div&g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