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院士,”董傳文突然開口,“您有實物樣品嗎?圖紙上看是一回事,實際摸到材料感覺會不一樣。”
吳院士點點頭,從旁邊的柜子中取出一個小型線圈樣品。
這是他們之前試驗加工的失敗品,形狀略有偏差,但材質相同。
董傳文接過樣品,在手中仔細端詳,然后遞給身后的工匠們傳看。
他們的手指輕輕撫過線圈表面,像是在盲文一樣,又仿佛是在利用手指上的皮膚來感受線圈的形狀。
“材料確實棘手,”董傳文最終說道,“這種材料我們接觸的很少,對于其性質掌握的不夠。”
“但并非無法解決,我們需要樣品練習,還需要根據練習情況定制專用刀具,調整切削參數,可能還要設計新的夾具與焊接裝置。”
“你們需要多長時間熟悉設備和材料?”吳院士問道。
董傳文與其它工匠們交換了一下眼神:“給我們24個小時,明天這個時候,我們會拿出初步的加工方案。”
“好,”吳院士深吸一口氣,“從現在開始,你們有研究中心的最高權限,需要什么設備、材料還是人員支持,直接提出來就好。”
董傳文點點頭,開始分配任務:“李斌,你負責研究材料特性;王磊,你去熟悉這里的數控機床并完成調試;陳立峰,焊接設備的準備和調整就交給你了...”
接下來的24小時里,研究中心變成了一個熱鬧的車間。
技工團隊分成三組,輪流進行休息和工作。
還有不少工匠似乎不需要睡眠一樣,吳院士每次經過加工車間,都能看到他們專注工作的身影。
第二天,當吳院士再次走進會議室時,董傳文和幾位工匠正圍在一起討論著什么,桌上攤滿了圖紙和小型樣品。
“吳院士,”董傳文抬頭看向吳老,他的眼睛里面布滿了血絲但精神很好,“我們已經有了初步方案。”
他指向全息投影,上面顯示的不再是原始設計圖,而是一個詳細的加工流程圖。
“傳統方法是從一端開始按順序加工。”陳立峰解釋道,“但是我們發現這樣做到最后時累積的誤差會超標,所以決定換一種方式,先加工最復雜的中間部分,然后向兩端延伸。”
吳院士仔細研究著這個方案:“但這樣加工對于夾具的要求極高,如何保證基準面不會移動?”
“我們設計了這個,”陳立峰從桌上拿起一個精巧的金屬裝置,“多功能定位夾具,可以隨加工進度調整。”
吳院士接過夾具,驚訝于它的精巧,每一個接觸點都經過精心計算,既保證穩定程度又不會造成材料變形。
“還有材料的問題,”董傳文繼續說道,“這種超導材料在切削時很容易產生加工變形,我們試驗了不同的切削速度和冷卻方式,終于找到了最合適的加工方法。”
他展示了另一組數據,詳細記錄了各種加工條件下的材料表現。
吳院士注意到這些數據不僅包括常規參數,還有一些他從未考慮過的細節,比如刀具磨損對表面光潔度的微觀影響。
“這些...都是你們一晚上完成的?”他有些難以置信地問。
董傳文笑了笑:“萬變不離其宗,我們本來就擅長這方面的東西,再說,這也不是我們第一次合作了。”
他跺了跺腳,“其實這個特殊的封裝體就是我們中的好幾位一起設計并完成的。”
吳院士突然意識到,自己之前可能低估了這些技術工人的能力,他們不僅手上功夫了得,對材料和工藝的理解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他們也許并不懂得那些復雜的科學道理,可是他們的經驗和眼光能夠彌補一切。
“那么,什么時候可以開始正式加工?”吳院士激動起來。
“現在就可以,”董傳文回答,“我們已經準備好了第一個線圈的加工程序,正想請您一起做個最終確認。”
六個小時后,伴隨著研究基地響起的歡呼聲,第一個線圈確認制造成功!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