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啥累的,幾天都沒練功了,正好活動活動筋骨。”
我這才想起來,他可是舉著上百斤石頭練功的主兒。
力氣可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等回去了,也得拜個師父練練武功才行。
轉眼兩個多小時過去。
石碾子一個人挖出了五米多深的關中式盜洞,這膀子力氣真是令人羨慕。
當啷!
鏟子挖到硬物的聲音傳來。
緊跟著石碾子喊道:“陳爺,挖到石頭邊緣了!”
“順著石頭邊往下挖!”
“好!”
石碾子哐哐幾鏟子,順著石頭邊緣向下猛挖。
很快挖出的土盛滿籃子,王虎拉起繩子把籃子提了上來。
倒掉土后又把籃子放了下去。
關中式盜洞就這點不好,挖土量太大。
我舉著應急燈往里照,目光死死盯著鏟子挖的地方。
石頭邊緣清晰的暴露出來,厚度大概有三十多公分的樣子。
緊跟著是一道縫隙。
縫隙下面又是一塊石頭!
石碾子順著新挖出的石頭,吭哧吭哧往下挖了將近半米,結果挖出一堵石墻!
“陳爺,下面還是石頭。”
“層層疊疊壘起來一堵墻!”
“是不是繼續往下挖啊?”
石墻的出現,有些出乎我的預料。
難道這不是窖藏?
窖藏上方蓋塊封頂石就了不得了,很多窖藏發現的時候,連封頂石都沒有。
例如何家村窖藏。
發現時就是兩個大壇子和一個提梁銀壺,壓根沒有封頂石之類的防護。
以至于發現時,壇子里積滿了水。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何家村窖藏埋的非常倉促。
“繼續挖!”我吩咐道。
又往下挖了一米深,那堵石墻依然沒有見底。
這石墻規模不像窖藏該有的。
反而有點像積石冢!
提起積石冢就不得不說紅山文化。
我跟章教授學習時,看過有關紅山文化的資料,所以對紅山文化有一定了解。
其中紅山文化大規模使用積石冢埋葬的內容,讓我記憶深刻。
后來橫行關外的姚爺,就非常擅長尋找積石冢。
他比同行更早發現積石冢的奧妙,積攢了使用扎桿判斷積石冢的經驗。
有一段時間,他瘋狂發掘紅山文化積石冢,盜出大量紅山文化玉器。
這也為他日后被判死緩埋下了伏筆。
不過紅山文化的積石冢埋葬方式,沒有隨著它的玉文化南下,而是傳入內外蒙地區形成石碓墓,石板墓。
而中原和西北等地域的同時期文化體系,大多使用的是豎穴土坑墓。
在陜南這地方,挖到疑似積石冢的墓葬,讓我心里有些驚訝。
驚訝過后,我叫停了石碾子。
“碾子你停一下,等我下去看看。”
“好!”石碾子停了下來。
我踩著盜洞兩側的腳踏緩緩向下。
來到洞底舉起應急燈,對著石墻照了起來。
明亮燈光把石墻照的纖毫畢現。
我找了個縫隙較大的地方,打著燈光往里面照。
石碾子先我一步趴在縫隙邊緣,瞪大眼睛往里面看。
他只看了眼,就哆嗦著退了回來。
捂著胸口驚聲道:“臉!”
“里面有張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