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餌的風險極大。
一不小心就會喪命。
但如果能活下來,利益也會極大。
當然,獲得的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利益,而是名聲。
不管混哪條道,名聲都極其重要。
只要聲名鵲起人盡皆知,同道中人都會多給幾分面子。
這幾分面子的價值……遠超金錢!
而這也正是董老板口中所說的,在港島立身的資本。
嗯,還要再多考慮一點。
就算做局成功了,也不可能把大圈仔一網打盡。
殘余的大圈仔會更加仇視我!
甚至會瘋狂追殺我!
我心里默默權衡利弊。
董老板也沒多說,轉身去開箱驗貨。
箱子挨個打開。
扒拉開墊在四周的稻草。
把里面的青銅器依次取了出來。
鼎,甗,簋,罍,斝,尊,爵等各式青銅器被擺放在地上,很快把二樓地面擺了個滿滿當當。
我雖然見過這些青銅器,但卻沒仔細看過。
見董老板拿起放大鏡看青銅鼎的細節,我也湊過去看了起來。
鼎因為氧化生銹的原因,表面以深墨綠色為主,部分泛起藍綠色水銹。
青銅器的銹色非常有講究。
因青銅器本身是銅錫鉛為主的合金。
所以長時間埋藏在地下,會跟空氣,土壤,水之間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銅銹。
埋藏環境不同,形成的銅銹顏色也五花八門。
以我多年盜墓總結出的經驗來說,陜省出的青銅器,大多以黃綠銹為主。
豫省,冀省出的青銅器,黃綠銹和紅褐銹兼有。
晉省出的青銅器以黃綠銹和暗黃銹兼有。
魯省出的青銅器以深綠銹,深藍銹為主。
京城以北到東三省出的青銅器,大多為青銹。
長江以南地域因土壤水分大,出土的青銅器多為水坑綠銹,水坑藍銹。
水坑銹的銹色,比北方青銅器的銹色更加滋潤,看起來更加賞心悅目。
掌握青銅器的銹色規律,玩青銅器就算入門了。
再說點更專業的。
古玩行高手對青銅器的銹進行了分類。
如黑漆古,指的是傳世青銅器,經過不斷把玩形成的包漿層,多呈黑色或墨綠色。
含錫量高的青銅器,在地下環境被氧化后,也會形成黑色或墨綠色的黑漆古。
浮銹,浮在青銅器表面的銹跡。
這類銹通常已經酥化,輕輕一碰就掉渣,甚至看起來有種青銅器長毛的感覺。
多以綠色為主,少部分會呈藍色,紅色。
糟坑銹,銹跡腐蝕的特別厲害,形成由表及里的沫子銹。
這種銹對青銅器的損傷非常大。
嚴重影響品相和價值。
貼骨銹,指的是銹層緊貼在青銅器表面,和青銅器近乎渾然一體,多為綠色,少量呈棗紅色。
還有少見的水銀沁銹色。
水銀沁的青銅器非常特別,表層會有銀白色的光澤層,看起來銀光閃閃十分漂亮。
當然,也少不了青銅器的吉金本色。
有很少量的青銅器,因埋藏環境干燥,密封性好而沒有發生氧化反應,依舊呈現原本金燦燦的顏色。
能保持吉金本色的青銅器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