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奇道:“你怎么知道前面村里有盜墓賊?”
盜墓這事兒,通常是秘而不宣。
不會四處吹噓自己盜過多大的墓。
反而會低調行事掩藏身份。
所以我很好奇,黃子然是怎么知道前面村里有盜墓賊的。
黃子然隨口道:“因為他倆不簡單。”
“他倆的太爺爺鄭留文,在民國年間是知名古董商,常在寶雞周邊收購古董。”
“鄭留文精通古董鑒定,修復。”
“對盜墓也非常精通,他還有個外號叫入地眼。”
“這外號的意思是,哪兒埋的有寶貝,他是一看一個準。”
“1927年,盤踞在寶雞鳳翔一帶的軍閥黨玉琨,準備對戴家灣進行大規模盜掘。”
“為此派人抓來鄭留文,作為盜墓技術指導……”
黨玉琨在軍閥中名聲不顯。
但在盜墓圈卻名聲不小。
曾被民國時期報紙,列為三大盜墓軍閥之一。
這三位盜墓軍閥中最出名的,是盜掘了乾隆和慈禧陵墓的孫殿英。
第二位就是黨玉琨。
他組織民夫千余人盜掘八個月,對戴家灣掘地三尺。
挖出青銅器上千件,其中完整器超過七百件。
其中有西周夔紋銅禁,周公東征鼎等重器。
這里得多說一句。
現在存世的西周青銅禁只有三件。
而這三件全都在寶雞出土。
禁,是中空的長方形青銅平臺,用來放置各種酒器。
黨玉琨盜掘出的這件西周夔紋銅禁,在他死后落入宋哲元之手。
后被宋哲元的弟弟帶去天津。
在六十年代,因故碎成五十多塊的西周夔紋銅禁,被宋家人捐獻。
七十年代天津博物館把碎片送京城修復。
修復后歸天津博物館保存。
第二件是現存唯一成套的禁——柉禁十三器。
這套禁,也出土于寶雞戴家灣。
被當地村民挖出后,落入時任陜西巡撫端方之手。
端方在1908年編寫《陶齋吉金錄》,把這套西周青銅禁定名為柉禁。
端方死后,家人把這套柉禁賣給傳教士福開森。
福開森把這套柉禁帶回大洋彼岸,又以三十萬美元轉賣給大都會博物館。
這套超級重器也就此流落海外。
最后一套是寶雞石鼓山故土的龍紋銅禁,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除了這三套西周青銅禁之外,淅川楚墓,曾侯乙墓中都出土有東周時期青銅禁。
相較而言,東周青銅禁的做工更加復雜且精美。
此外島國的大阪也藏有一件青銅禁。
并且造型跟上面提到的五件青銅禁大為不同。
但流失到大阪的那件青銅禁,到底是從哪出土的,又是怎么流失出去的,卻沒人能說得清楚。
多嘴說這些呢,是想讓大家知道寶雞的青銅器底蘊。
在出土西周青銅器數量上,寶雞算得上一騎絕塵。
在八十年代早期,我曾長期扎在寶雞周邊尋找大墓,挖出了不少西周時期青銅重器。
具體怎么挖的,到后面再詳細說。
黃子然繼續給我介紹情況。
“這鄭家兄弟倆,一個叫鄭建設,一個叫鄭建軍。”
“他們是家傳的手藝。”
“看得準,打得穩,盜得狠。”
看得準,是墓穴看得準。
打得穩,是盜洞打的穩。
盜得狠,是盜墓出的好東西多。
盜墓賊能做到這三點,就已經能算是行內翹楚了。
黃子然隨手扯了片苞米葉,捏在手里玩著說道:“關注他們,是想收他們當個編外人員。”
“以后碰到挖墳掘墓的事兒,就能讓他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