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畔濤濤江水,像踩在節奏密集的鼓點上,聲勢浩大。
顧迎清站在停車場拍照,剛按下快門,一名穿運動裝,背著旅行背包的男人突然誤入鏡頭,拍下了他帶著鴨舌帽的后腦勺。
顧迎清下意識小聲“哎呀”了一聲。
男人回頭,跟她說了句:“抱歉。”
然后上橋朝江對面走去了。
已經快到中午時間,項目組隊一行直接去了當地有名的一家特色餐廳,到了才被告知路橋高層還在開會,派來的是管理該地項目的一位中層,帶了幾名下屬。
這位中層說,項目的工程師和建筑師們,和團隊要員,住在后山上的一家精品度假別墅,工人都住在不遠處山上的集體宿舍,對這一片的地形都比較熟悉。
所以帶了兩個人來,下午可以隨他們一道去選址地。
劉助他們那邊早就找好了一批當地人做向導。
由于車子不能開進非遺村寨,只能繞遠路從后山進,但是向導可以帶他們從非遺村寨里穿過去,再抄近道上山,考察完后直接從后山下去,到時候接應的車輛停在后山的盤山公路即可。
路橋中層帶來的這倆人作用不大,但鑒于對方一片好心,又有心陪同,便在午后一同進了山。
商務車隊先將一行人送到了非遺村寨的入口,考察隊從這里開始便要步行而上。
看得出村寨的建筑是已經經過修繕,紅磚和泥土的外墻有新鮮修補的痕跡,路也是后來在發展中,為了方便居民出行而鋪就的凹凸不平的石板路。
村寨里每家每戶的房子風格統一,全都是墊高了地基,高高的臺階通向大門。
當地人仍然穿著少數民族服裝,留村的幾乎都是老人。
路過一位背著背簍的阿婆時,顧迎清新奇地看著她頭頂上晃來晃去的銀飾,看起來是手工打造,做工很精細。
下午還是有陽光,這里海拔比省會城市高了不少,太陽更加毒辣,卻褪去了幾分悶熱。
因來時考慮到每個選址地都在山上,顧迎清特意準備了幾身方便走動的運動休閑裝和球鞋。
由于附近景區民宿眾多,這里的山也已經經過了開發,人工步道一直延至山深處。
一行二十幾人沿著步道上山,走走停停,兩個多小時后總算到了選址地。
這是兩山之間的凹勢,天然平地。
宋就文團隊忙著看周圍地勢,又是拍照又是飛無人機錄視頻。
太陽逐漸隱到云層里頭,當地的領路人說:“大家抓緊時間,天開始陰下來了,再過不久會下雨了,下去的路還要走一個小時。”
中午應酬就花了不少時間,出發得晚,現在已經快五點了。
宋就文還在跟當地領導說:“這個位置是好,這邊進山交通不便……”
領導立馬說:“山另一邊的路已經修起來的,等前后的公路一接通,可以直達此處。”
“那就好。”宋就文繼續讓人操控無人機往遠處飛。
向導見狀,只能跟劉助商量說:“要不安排人分批走吧,不能逗留了,讓人先帶你們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