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一般都是在二十歲及冠之后,且重明帝曾說過凡吾子嗣,有功者的得王爵。意思就是只有有功績的皇子才能封王,大周歷代有不少皇子在成年后只得了一個公爵的爵位。
敏王回朝后當年就娶了定邊伯的養女為正妃,也就是現在的千皇后。
千皇后從小與皇上一起長大,關系很是親近,雖然千皇后一直沒有為啟元帝誕下子嗣,但皇帝對她依然很敬重。
敏王雖然一開始得到了先帝的疼愛,但在當時的局面并不占優勢。
說起先帝啟元帝,十歲登基,在位五十八年,早年不失為一個明君,勵精圖治、勤于政事,把在哀戾帝手中敗得千瘡百孔的一個國家,慢慢地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國力也日漸強盛起來。可謂是中興之主。
可惜英雄也有遲暮的一天,步入晚年的啟元帝,雖然保養得當,但因為幼年受到妖妃郭氏毒害的關系,他的身體其實并不是很康健。尤其是這時的啟元帝,變得和所有封建帝王一樣,開始享樂和女色,因而身體就越發虛了。
慶元帝老了,但此時諸皇子羽翼漸豐,開始開始拉幫結派爭奪那至高無上的位置。其中以大皇子元親王、太子、三皇子安親王勢力最為強大。還有七皇子敏親王后晉和十一皇子禮郡王也暗暗參與其中。
當別的皇子身邊都有各種各樣的勢力為他們搖旗吶喊時,敏親王身邊也之有一個定邊伯全心全意支持他。而這支勢力也因為定邊伯身份的原因,一直受到朝廷上下的輕視,只因為定邊伯,是一個女人。
沒錯,就是一個女人。
在林依蘭讀史書、邸報的時候,還被這事嚇了一跳。雖然說大周百姓因為修習武道的原因,冒出來不少女武者,就像是幼時為林依蘭測根骨的女武師。可這些女性武者雖然也能任官,但是一項都是擔任一些低階官職,辦的事也多半是一些和女子相關的公務,升遷比男子困難多了。
定邊伯的來歷無人知曉,她自稱姓萬,名里,來自秦川。沒錯,就是重明帝起家的那個秦川。
不知什么時候就出現在西北邊關。因為武道修為不錯,加上邊關對女子沒有那么嚴苛,就擔任了一個小小的伍長。沒想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功勞越積越多,官也越做越大。等朝廷注意到她時,她的功勞已經到了能封爵的地步。
為此,朝廷當時都吵翻天了。一部分認為她的功勞巨大,若不封爵會使天下武者寒心;一部分認為她身為一個女子,卻不安于室,皇上所賜官職已是大大的榮耀,若還強求爵位就是不知進退了。為此雙方一直爭論不休,最后還是啟元帝拍板,得封了爵位。
第20章殿選
因此一個百官排擠、帝皇不喜的定遠侯,并不怎么被其他勢力放在眼中,民間對她也是毀譽參半。
不過敏親王雖然只有一個個可有可無的定遠侯,但這反而讓慶元帝對他更加放心。慶元帝晚年越發貪念權勢,對諸子奪嫡雖明面上表現出放縱之態,實則十分厭惡。
啟元帝最后那兩年,對爭奪帝位最厲害的那些皇子更加厭惡了,申斥貶謫時有發生。最終在啟元五十八年、啟元帝最后一次南巡途中,大皇子元親王發生了兵變,殺死了太子,并同時想要囚禁先帝,奪取帝位。
啟元帝雖然年老,但早已洞察先機,元親王在發現挾持啟元帝無望之后,又不甘心被俘,憤而自盡了。
前頭的兩個皇子一下子都死了,按理說,麗妃所出的三皇子安親王應該是最大的贏家了。可惜被啟元帝發現,就是他使計調走了太子身邊的侍衛,才讓元親王有機可乘、使得太子慘死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