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了”
兄弟三人齊齊搖頭,“沒事”
莊親王
呵。
小豆丁指指旁邊那一大摞書,眼巴巴的看過去,“十六伯,把這些都帶上怎么樣”
能者多勞,能看懂多少算多少。
莊親王看看那一大摞不知道寫了什么的書,沉默。
小侄子對他有信心是好事,但是人貴有自知之明,他有多大本事他自己很清楚,這么多書讓他一個人看實在有點過分了啊。
好在乾隆是個清醒的皇帝,沒真的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一個人身上。
這些書拿去讓人抄幾份抄本,原本留在他手里,免得出現意外連找補的機會都沒有。
大清人才濟濟,懂算學的不只十六叔一個,翰林院那些翰林以學問出名,但也有許多別的本事,總能找出幾個偏才出來。
實在不行的話,還能國子監和各地府學挑人,不怕琢磨不明白書上寫的東西。
只要有一個人能把書上寫的東西弄明白,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
汗阿瑪辛辛苦苦把東西送下來,不可能送的一堆看不懂的廢紙。
小果親王對傻哥哥已經不報希望,除了他自己,在場的幾位在他們家汗阿瑪的事情上全都自動降智,他還是努力學習認字吧。
當個躺平的富n代很快樂,但是提升生活質量更重要,區區認字難不倒他。
三個大人湊在一起討論這些東西究竟有什么用,小豆丁插不上嘴,只能坐在旁邊和李玉說話。
宮里的太監總管不只一個,大總管吳書來主管宮殿監,平時不跟在皇帝身邊,李玉和隨身伺候的這幾個只是副總管。
能跟在皇帝身邊的都不是簡單人,李玉白白胖胖見人就笑,宮里卻沒人敢小瞧這位李總管。
弘曕一邊和李玉聊天一邊聽哥哥們說話,越聽越覺得大事要留給有本事的人干,他還是躺平當個廢物點心更好。
皇帝老哥說的很對,大清人才濟濟,大海撈針戰術也能撈出足夠用的針。
地方官學按地方分府學、州學、縣學,鄉間還有社學,京城的國子監是最高學府,一層一層找下去,什么樣的人才都能找出來。
讓小果親王感到吃驚的是,大清甚至已經有了專科學校。
不只大清,其他朝代也有。
東漢末年有鴻都門學,專門學習辭賦書畫,是宦官組織起來的學習、研究文學藝術的高等院校。
南北朝有史學、文學、儒學、玄學等學科,后面唐宋明還有書學、算學、律學、醫學、畫學、武學等各種學,到大清這些培養專業人才的專科學校就更完備了,想學什么都能學。
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連內務府
什么八旗官學、八旗教場學、八旗蒙古官學、盛京官學、咸安官學、景山官學、八旗義學,其中好些都是只有上三旗才有資格進的貴族學校。
像咸安宮官學就是內務府三旗官學生和八旗滿洲官學學生學習的地方,是上書房之外學生身份最高的貴族學校,里面的學生只能是滿洲的官宦子弟,教書的先生基本上都是翰林,畢業出來就是官兒。
貴族學校也不是本朝才有的,或者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讀書是一種本身就只有貴族能參加的活動,后來才慢慢擴大范圍。
東漢時有四姓小侯學,那是專門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四姓小侯開設的學校,最初只有四姓子弟可以儒學,后來門戶開放才逐漸不分姓氏,但是能入學的依舊只有貴族。
還有唐代的弘文館崇文館,宋代的宗學、諸王宮學,明代的宗學,基本上都是專門為皇親國戚專門準備的學校,不管學的怎么樣總之畢業都有官當。
嘖,特權階級什么時候都那么討人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