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罰
還有薩哈諒,堂堂布政使貪污稅銀也就算了,還縱容家仆勒索下屬,以“借”為名強行奪取他人家產,甚至和喀爾欽一起買賣人口,這能行
朝廷對人口買賣向來是從重處罰,民間抓到拐子直接打死的事情都有,他們身為省里的高官不說以身作則還凈干些喪良心的事,是可忍孰不可忍。
重罰
皇帝剛處置過盧焯受賄的案子,轉頭山西官場的現狀又給了他當頭一棒,氣的他恨不得親至山西肅清吏治。
要不是幾個軍機大臣拼死攔著,乾隆不是干不出御駕親臨山西的事情。
理親王的事情塵埃落定之后他就開始著手整頓官場,地方上七個總督換了五個,十七個總督換了十五個,京城六部尚書全部換成他提拔上來的人,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愣是來了場大換血。
他已經不是剛登基時什么都要參考別人意見的皇帝,而是摸清楚情況站穩腳跟的皇帝,只要不太超乎常理,他干什么都沒人敢攔。
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要提拔新人,連張廷玉和鄂爾泰這兩位輔政大臣都有退場的意思,其他大臣自然順著皇帝的意思來。
不順也沒辦法,胳膊扭不過大腿,他們還能棄官不干咋滴
喀爾吉善賣了喀爾欽和薩哈諒,在定罪的時候被皇帝以“失察”的名頭訓斥了一頓,和兩位同僚的下場相比可以說幾乎沒有處罰。
就在他覺得他這是將功贖罪贖到了點子上的時候,更大的麻煩落到了他的身上。
地方官員貪污受賄理政不公這種事情理應由地方督撫來彈劾上報,但是山西的官員上下串聯沆瀣一氣,皇帝都有所耳聞了督撫衙門還不曾上折子,說明當地的官員全都無可救藥。
乾隆皇帝年輕,可他的手段并不年輕,既然地方官全都靠不住,一事不勞二主,那就讓喀爾吉善繼續干。
干的好高升,干的不好就一起涼涼。
現在看來,喀爾吉善干的似乎不怎么樣。
乾隆皇帝危險的瞇了瞇眼,開始琢磨什么時候招人回京述職。
和親王在心里為可憐的喀爾吉善默哀,雖然但是,他覺得這次事情還真不能全怪人家喀爾吉善。
皇帝給他下軍令狀,白紙黑字寫著“自今以后,晉省吏治,全問之于汝,二三年后,若無起色,汝其甚之”,喀爾吉善只要不傻就絕對不會什么都不干。
可他之前是京官,去山西當巡撫是頭一次外放,在當地一點根基都沒有。
往好了說是無牽無掛,往壞了說就是消息不靈通,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就他不知道。
皇帝說了晉省吏治沒有起色的話別人不罰就罰他,他能怎么辦
琢磨來琢磨去,被逼無奈想出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皇帝覺得有問題就是有問題,現在和當地官員打成一片已經來不及,既然融入不進去,那就一個也別想逃。
在他的嚴查嚴辦之下,山西糾察吏治的成績出奇的好,畢竟當官的沒幾個是真正清白的,只要想查肯定能查出點東西,大批官員落馬被查,其他官員也不敢輕舉妄動,山西官場自然清明的無處可及。
于是乎,不少官員為了自保主動辭官,短短半年的時間,山西境內光知府就缺了二十多個,連衙門的正常運作都支撐不起來。
官府衙門沒法運作,馮起炎又是個邏輯自成一派的神經病,這事兒能怪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