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柳團更是在他們完成第一階段任務后,再次借調來一個連隊和三挺重機槍兵力加入到這個攔截小隊。
麥苗現在有些擔心,敵人雖然兵力不足,人數少,雖然缺乏有效兵力的敵人一旦東枝被攻占肯定會撤離。
R軍已經占據的東枝西南河流和橋梁極有可能是敵軍撤退的兩個必經之路。
想著今天侯耀飛在營帳中大聲發表自己的意見。
說與其擊退敵人,讓他們敗退東枝后從容撤退到內比都、密鐵拉等地,不如在中途敵軍的幾個必經之路給撤退的敵軍進行伏擊殲滅戰,麥苗腦袋就有些發懵。柳團居然同意他的作戰計劃.......
到了晚九點,緊急抽調的兩撥隊伍,攜帶輕機槍和重武器武器的總共有200人的突擊隊已經相繼在河岸匯合。
和之前臃腫的大部隊相比,這200人小隊是遠征軍中真正的老兵和精銳。將近200多人的隊伍中更是沒有眼盲癥患者。
任務計劃依次展開,小隊中最為精銳的斥候和排頭兵早在伏擊小隊未置的時候就在河流對岸中做了偵查。
這條河是通往緬重要城市內比都的一條要道,是附近30多公里唯一一座沒有被炸毀的橋梁。
眾人抵達河岸,和對岸已經抵達的先頭隊伍進行信號對接,對岸傳來的明確信號讓他們渡河。
很快,200人的大部隊分先行派出十名士兵開始渡河。
待到對面挨次傳來確認安全之后,大部隊這才開始快速從河道穿行。
東枝河水流平緩,只有五十多米的寬度,重武器和輕武器彈藥大家做好防水措施后用木筏托運過去。
20分鐘后,200多人的小隊安全渡過了河。
把布滿枝條樹葉的偽裝服穿好,忍著河水冰冷的侯耀飛感覺身體的體溫漸漸恢復正常。
柳團旗下的一個連隊隊長小跑走進麥苗等人聲旁小聲說道:“經偵查,敵人在橋梁附近布置一個小隊的火力人數,我們沒辦法悄無聲息的攻破這個防線。”
“只有一個小隊?”侯耀飛低聲詢問。
“對,但是對方搭建了完善的防御工事,而且他們布置了四挺重機槍。”
“那更西南方向有沒有大部隊?”
“沒有,我們偵查了足足十公里,沒發現任何敵人的蹤跡。”
確定這次的任務目標橋梁大后方沒有其他敵人蹲守后,侯耀飛和麥苗等人頓時松了口氣。
侯耀飛繼續詢問:“R軍斥候小隊多少時間巡邏一次?”
“25分鐘巡邏,在附近三公里只有兩撥斥候,人數很少。”
“那就好,計劃可以照常實施。”幾個負責指揮這次戰斗的人相互對視。
侯耀飛從麥苗等人的臉上看到馬上要到來的戰斗中的那種興奮感。
讓一個不到兩個連隊的200人去伏擊至少有2000人以上的軍隊,這種作戰的方式在古代絕對是瘋狂找死。
但近代戰爭因武器升級計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就以R軍在薩爾溫江橋口布置的一個大約60來人的小隊來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