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考上了大學,并順利把大學讀完了……”
“如果結婚之前,我選擇逃婚了……”
“如果我現在逃到一個沒人認識我的城市去……”
……
因為心里始終存在著那么多如果,所以她的心是一直不安份的,她不喜歡現在的生活,不喜歡那個沒什么感情,也沒什么共同話題的丈夫,更不喜歡每天的洗衣做飯帶娃……
所以,終于在他們結婚后的第4年,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她收拾東西,悄悄逃走了。
逃走了這個家,逃去一座未知的城市,留下這個家的三個男人:黃勇志、黃山,以及她和黃山的兒子。
……
如此設定,在邏輯性上,孫全覺得是ok的。
能說得通。
不僅能說得通,還能讓讀者對男主黃山和他的前妻,產生一種復雜的情緒。
既有對黃山結婚時,屈服于父親的意志,沒敢抗爭到底的恨其不爭。
也有對黃山那位前妻……想恨,卻恨不起來的那種感覺。
當然。
孫全沒打算把這些設定在這本書的開篇,就全部拋出來。
他打算在這本書前期階段,不要詳細解釋黃山前妻拋夫棄子的原因,可以讓讀者暫時譴責和討厭黃山這位前妻。
如此,也方便在這本書前期,黃山落魄凄慘的時候,博得讀者們的同情。
等劇情慢慢推進,黃山的生活漸漸改善之后,再慢慢放出他前妻拋夫棄子的真正原因,應該能讓很多讀者對黃山這位前妻改變一些印象。
而這時候,男主黃山和女主角的感情已經有一些基礎,卻還沒那么穩固。
在這個時候,把黃山的前妻拉出來,加點劇情。
就可以給男主和女主的愛情增加一些懸念,會更有看點,增加讀者對后續劇情的追讀興趣。
其實,還不僅如此。
剛剛那段設定里,其實還能順理成章地引入一位女主角——男主黃山的那位大學女同學。
黃山結婚前,打電話給她,她同意交往,卻因為沒有同意和他結婚,而遺憾錯過的這個女同學,無疑是黃山心中一個難以解開的疙瘩。
被前妻拋棄的那段時間里。
黃山不可避免地常常陷入頹廢的情緒中,尤其是夜深人靜時,他不可避免地會反復去想結婚前,電話里同意和他試著交往的那位女同學,他大學時暗戀許久的那個女同學。
這個遺憾,即便等到第一女主出現以后,也一直存在于他心底深處。
像一道傷疤,每一次回憶起來,都仿佛親手撕開心底那道傷疤。
三個女主角。
可以豐富這本書的感情線,在讓男主和女主感情充滿懸念的同時,也是男主黃山一個明心見性的過程。
能讓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