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天的協商并敲定了所有細節之后,真正意義上的會盟儀式舉行了。
還是那一處高臺。
三牲已經宰殺完畢,放置在臺子正中央的桌案上。
這桌案由紅木所制,四根桌腳上分別雕刻著四條離龍,龍沿著桌腳環繞攀援如華表一般,四個龍首正好牢牢的支撐起整個桌面。
桌案的面前,一個青銅大鼎正散發著裊裊煙霧。
這個青銅大鼎呈方形,四面四足,每一面上各自刻著趙、秦、韓、魏四國文字所寫就的祭文,每一面的四邊都有青銅云紋,看上去頗為莊重。
大鼎的旁邊還有一個青銅敦,敦里是一灘殷紅液體,由雞、狗、馬三種不同動物的鮮血混合而成。
四國五位國君在大鼎之前大約三步的距離站定。
主父站在最中間,左邊是趙何,右邊是秦王,韓王和魏王則位于左右最邊緣。
一名年老的大祭司高聲誦讀祭文,五位國君垂首肅穆而立。
在誦讀完祭文之后,老祭司高聲道:“神前歃血!”
隨后,五名國君同時上前。
祭司們取來五個青銅爵,從敦中分別舀起血液倒入爵中,隨后將爵遞到國君們的面前。
五位國君捧起青銅爵,相互致意了一下,然后將爵舉起,輕輕的用嘴唇碰了一下爵中鮮血,讓嘴唇沾染上鮮血。
這,便是所謂“歃血為盟”。
老祭司再次高聲道:“交換盟約!”
四名祭司將四份盟約捧了上來,四份盟約都是由木牘制成,上面都寫著一模一樣的內容,意思就是四國今日在此歃血為盟,將來一定要齊心協力云云的這么一些廢話,在每一份盟約之中都蓋著四國國君的印章。
隨后,趙國和秦國交換盟約木牘,韓國和魏國交換盟約木牘。
趙何從秦王手中接過木牘,下意識的看了上面的文字一眼。
這秦國大篆,還有點難懂。
老祭司滿意的點了點頭,張開牙已經掉得差不多的嘴巴,高聲道:“禮成!”
老祭司話音落下,在場的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輕出一口氣。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句出自左傳的話,十分直觀的說明了這個時代的人們對祭祀這種事情的看重。
當然,這并不影響他們在需要的時候,將手中的這份盟約當做廁籌拿去擦了屁股,甚至可能還會嫌太硬。
禮成之后,四國國君各自離開,各回各家。
由此,這一次的離石之會,正式的落下了帷幕。
離石之會,無疑是一次改變了天下局勢的會議。
魏國在這次會議之中雖然沒有拿回蒲阪,但畢竟保住了河東郡,在伊闕大敗之后獲得了一次極為難得的喘息之機。
而且,魏國還成功的和趙國結為同盟,有了趙國的帶領,至少未來的幾年之內魏國是比較安穩的。
可以預見的是,當下次秦國再進攻河東之時,魏國就不會再像今年這般毫無還手之力了。
魏王帶著他的相邦孟嘗君田文離開之時,君臣兩人的心情都非常不錯。
“趙王,好人啊!”魏王如是對著孟嘗君說道。
孟嘗君小胡子一抖,微笑點頭:“大王所言極是。”
同樣心情不錯的還有韓王。
韓國同樣遭受了伊闕之戰的大敗,同樣被秦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同樣在趙國的幫助下獲得了喘息的機會,甚至還在趙國的幫助下從秦國手中拿回了三座城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