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
這座周王朝的圣山在千年之后,再度成為了血流成河的戰場。
樂毅立于趙軍營帳高臺之上,面不改色的看著遠方正漸漸逼近的那猶如潮水一般的秦軍。
已經整整十一天了。
在這十一天之中,秦國人攻勢之猛烈遠遠超出了樂毅的意料。
但樂毅還在,趙軍大營還在。
作為防守方,趙國雖然承擔了巨大的壓力和傷亡,可是不用想也知道秦國人的傷亡只會更多。
“堅持下去,我們很快就會贏了。”這是這些天里樂毅最經常和自己的屬下們說的話。
從中原方面傳來的一個又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早就已經曉諭全軍,黃池大勝,兵進大梁,魏王投降……
這些消息也極大的鼓舞了趙軍的士氣,許多在關中臨時征集過來的士兵同樣也在聽說了這些消息之后激發了積極性,上陣嗷嗷的殺了起來。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樂毅看著一名又一名的秦軍士兵死在自己的面前,他的眉頭并沒有松開,而是慢慢的緊皺了起來。
樂毅有一種感覺,自己組建的這條岐山防線似乎有些堅持不下去了。
因為樂毅手中真正能打的兵力不足。
樂毅的十萬人之中只有五萬是趙國常備軍,剩下的五萬人素質參差不齊而且對趙國的軍制號令了解甚少,無法形成像樣的戰斗力。
反觀白起,白起手中的十萬兵馬雖然也是屢次敗于趙軍之下,但畢竟全都是秦國的原班人馬,又有奪回家鄉這么一個強烈的意志支持,再加上白起本人的出色指揮,導致這場戰爭即便趙國是更加占便宜的防御方,但秦軍還是漸漸的占到了上風。
樂毅沉默片刻,對著身邊的眾多趙國將軍說道:“傳令下去,秦軍鳴金之后三軍立刻回營收拾一番,今夜東撤。”
樂毅打算放棄掉岐山防線了。
此言一出,周圍的趙國將軍不免面露驚訝,有人問道:“大將軍,我軍這是要撤往何處?”
樂毅想了想,道:“我們在梁山重整旗鼓,繼續組織新的防線。”
樂毅并不在意暫時性的撤退,早在他剛剛被趙何提拔起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受到了年輕趙王各種軍事思想的影響,在這之中“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后退”無疑給了樂毅很大的啟發。
所謂的大踏步后退,指的便是進行戰略后撤,利用空間來拉長敵軍的戰線和補給線,從而達到隱性削弱敵軍的結果。
岐山到梁山之間雖然有著整整三個縣的面積,但樂毅放棄這三個縣是一點都不心疼的,因為這三個縣都位于關中西部,屬于比較偏遠的地方。
再說了,這里本來就是秦國人的地盤,還給白起也沒什么,反正也沒有多少趙國移民在這邊居住。
必要的話,樂毅甚至可以放棄掉更多的土地,甚至是整個關中。
趙國現在缺的是時間而不是土地,只要等到中原那邊大局一定,趙國常備軍主力西進關中,白起這邊再怎么蹦跶都是一個死字。
樂毅有整個趙國當后盾,他怕什么?
樂毅氣定神閑,叮囑道:“記住了,一定不能走漏風聲!”
這個時候,陽光正好升到了一天之中天空的最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