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邯鄲。
學宮試的舉行無疑讓趙國之中對科舉的討論熱度更上一層樓,人們熱烈的議論著關于科舉的眾多趣事,最有名的故事是某個初試考到了前十的寒門士子原本因為一文不名而被女方家里嫌棄,但是在考試成績出來之后女方父母幾乎是火速上門同意了親事,并承諾近期完婚。
更有家已經將其創作成了書籍,開始小范圍的流傳了起來。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的大家族也開始蠢蠢欲動,想要通過這一次的科舉來看看有沒有什么值得聯姻的好苗子。
趙何看著下面人送上來的這些民風輿情,心中也不由有些好笑。
果然是太陽底下無新事,現在上演的這一幕幕劇情,作為穿越者的趙何總有一種相當熟悉的感覺。
一陣腳步聲打斷了趙何的思緒,抬頭一看原來是相邦肥義。
“見過大王。”肥義朝著趙何行禮。
趙何笑道:“肥師不必多禮,有什么事?”
肥義道:“大王,學宮試的名單已經全部都出來,一共五百二十四人,還請大王審閱一下。”
趙何眉頭一挑,有些驚訝:“居然有這么多?”
別看通過了初試的人有好幾大千,但通過初試只是確保能夠當一名吏員,說白了還是一個跑基層打雜的,只有通過了學宮試之后才算是真正有了當官的資格,能坐在辦公室對著下屬的吏員們發號施令。
像現在的趙國學宮,多的時候每年能貢獻五六百人,少的時候三四百人也不是沒有,但別忘了在齊國滅亡稷下學宮散伙之后趙國這個學宮已經是整個華夏之中的最高學府了,說是匯聚了眾多精英士人毫不為過,不知道多少士人千里迢迢而來就為了拜在學宮之中某位大能的門下。
這一次科舉居然就能錄取到五百多官員,都能和往日的學宮大年比肩,確實是讓趙何頗為驚訝。
肥義笑道:“大王莫非忘了,學宮的士子也是可以考試的。”
趙何一拍腦袋,道:“還真是寡人犯傻了,對了,錄取了多少學宮之人?”
肥義道:“大約三百左右吧。”
趙何頷首道:“也就是還有兩百是其他地方的士人精英?那倒是正常了。來,讓寡人看看有名單吧。”
肥義將一疊紙張遞上。
趙何展開名單,第一個名字就讓趙何咦了一聲:“荀況?他又是第一?”
這一次荀況的第一是讓趙何有些驚訝的。
和初試時候相對而言較為寬松怎么樣回答只要有知識點就能拿分的閱卷標準相比,這一次學宮試的閱卷標準根據趙何的要求是更加傾向于實務的,換句話說就是寫出來的東西越接地氣越貼近現實那么就越高分,荀況雖然才華毋庸置疑,但這年紀輕輕剛剛及冠,就能夠知道地方上的實情并且提出針對措施了?
肥義似乎早就已經想到了趙何的疑問,見狀立刻答道:“回大王,荀況的答卷就在老臣剛剛上交的資料之中。老臣已經看過了他的答卷,確實是字字珠璣,也派人調查過了他的家庭,據說其人小時候是在晉陽附近的盂縣長大,其父曾經在盂縣之中出任書吏,后來才隨當時的縣令一同來到邯鄲之中為吏,對于地方上的風土人情頗為熟悉倒也是說得過去的。”
趙何默不作聲,翻了一會拿出了荀況的答卷,來來回回的看了幾遍,心中有些感慨。
什么叫天才?天才就是小時候也天才,年輕的時候也天才,老了之后更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