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九公道:“殿下言重了,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說得好,若是滿朝都是鄧大人這種忠臣,天下何至于戰亂四起,百安又何至于流離失所。”微子脾氣剛烈,只要大商能延續下去,他不怕得罪文武百官,哪怕是死也在所不惜。
鄧九公淡淡笑道:“殿下這話有些偏激了,雞犬牛馬,各司其職。鄧某只會些力氣,在戰場上與敵廝殺還行,若論安邦定國,還得靠殿下與文武百官才行。”
自己私下做了不少形同謀逆的大事,可在朝廷百官眼中,自己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忠臣形象,還以自己為表率,弄得鄧九公都有些哭笑不得,難道是自己扮演的忠臣形象太成功了。
微子尷尬的笑了笑,又道:“鄧大人,如今北疆的崇應鸞聲勢浩大,朝廷派去的人馬吃了大敗仗,導致朝廷顏面受損。下官斗膽一問,大人可有剿賊安亂之策。”
“這……殿下,鄧某剛從東魯回來,對于北疆之事一無所知,倉促之間哪來良策。殿下不急,等鄧某了解清楚戰事,再與殿下詳談。”
微子道:“鄧大人說的極是。”
……
紂王上朝,一眼就瞧見了鄧九公,忙宣他上前進諫。
鄧九公上前,大聲道:“陛下,微臣此次出征,與姜文煥打了大小數戰,共殲滅敵軍十五萬,斬敵首平靈王,以及麾下北海余孽。只是姜文煥此賊貪生怕死,見勢不妙,率殘部退回萊州府,臣欲攻下萊州,擒姜文煥回朝歌問罪,只是軍中糧草不濟,臣無法,只得向附近的城池借糧,均告之無糧,臣只好率大軍返回朝歌。”
從崇城運來的五十萬石糧,鄧九公只留了二十萬石,剩余的糧食讓陳奇運去了萊州府。
紂王和顏悅色道:“鄧卿不愧是朕的股肱之臣,才短短一個月的功夫就讓姜文煥大傷元氣,替朕了卻一樁心事,朕心甚慰。”
“可微臣沒有完成陛下交待的任務,姜文煥仍在萊州逍遙法外。”
紂王淡淡道:“無防,沒有平靈王出謀劃策,姜文煥能成什么氣候。當年,他擁兵三十萬尚且攻不下一個游魂關,更何況十幾萬人馬。”
鄧九公道:“陛下英明。”
紂王看了他一眼,道:“鄧卿,此次你為朝廷立下大功,朕要大賞你,為群臣做表率。”
鄧九公一怔,以為紂王要賞賜一些金銀珠寶,于是道:“陛下,此次大功是將士們奮勇殺敵的功勞,臣只不過做了臣該做的事情,不敢據此功。”
紂王笑道:“此言差矣,若非你排兵布陣,他們焉能立下此功,你的功勞比他們所有人要大。鄧卿,你現在已是兵馬大元帥,朕欲封你為平南王,為朝廷蕩平叛亂。”
“平南王。”
鄧九公一愣,滿朝文武大吃一驚,沒想到紂王對鄧九公如此看重。紂王在位幾十載,只封過兩人為王,第一個是平靈王,第二個便是武成王;一個是為了安撫蠻夷,不讓他們生亂,二個是為顯示皇恩浩蕩,畢竟黃氏幾代都對朝廷忠心耿耿。
“不錯,愛卿鎮守三山關多年,多次打退鄂順,為朝廷屢立大功。朕知你祖籍在南方,所以特賜你平南二字,有著平定戰亂的寓意。”
紂王一臉笑意,瞥了一眼張謙,張謙心領神會,忙出列道:“陛下圣明,鄧大人功勞卓越,封王乃眾望所歸。”
微子雖然不贊同封王,可還指望著鄧九公早日去平了崇應鸞,跟著出列道:“臣附議。”
文武百官一看這陣勢,不禁目瞪口呆,這時誰敢冒著掉腦袋的風險提出反對,于是紛紛道:“臣等附議。”
一場封王就這樣塵埃落定了,沒鬧任何風波,這要放在紂王即位之初,簡直是一件不敢相象的事情,鄧九公還在消化這份賞賜,他覺得事情沒有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