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一心想著:天冷?百姓叫苦?不管那事。反正折騰的不是他。只要人少了,他這里出亂子的可能性就小,他脖頸上的人頭就能保住。
正月初十。
宋阿爺在灶房里繞來繞去,實在忍不住了問宋茯苓:“胖丫,你真就不跟著去啦?”
“太爺爺,我不是去過嘛,沒用,和運氣無關。你就是讓我和米壽當年畫貼城門上,該不放還不放。等著吧,別差這幾日了。”
宋阿爺胡亂地點點頭,出去時嘀咕了句:“和好命還是有關的,你富貴叔說,你跟著去,他沒挨踢。”
正月十二,宋福生來公共大廚房找女兒,卻被震住。
都忘了要尋女兒說啥了:“你們攢的?”
他指向一百多塊磚頭形狀的奶酪。
宋茯苓此時正站在凳子上,用大搟面杖當攪棍,正在攪合鍋里奶稀。
奶豆腐,草原上的一種叫法,一種非常有智慧的吃食。
二十斤牛奶才會出一斤像豆腐形狀的奶酪。
對,它其實就是一種奶酪。
給牛奶放在大桶里擱置放酸,然后倒進大鍋里熬煮。煮一會兒就會發現,牛奶會變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和牛奶里含的水自動分離,將水一勺一勺全部舀出,只剩這些“牛奶塊”。
接著將這些牛奶塊小火熬,不停攪合,越攪合越黏,慢慢就會變成稀奶團。倒在模子里。
宋茯苓用的模子有二伯宋福喜新給做的,一斤一塊,磚塊那么大的模子,也有她以前鬧著玩似的做的香皂模子,將奶酪倒進那里。
這些倒進模型的稀奶團,或曬干或拿出去凍,能保存很久很久,而且非常解餓。因為它屬于高蛋白高熱量食物。
想吃,從奶塊上掰下一小點兒,一泡,就是一杯奶。掰下一小塊,干嚼就是一頓飯。
“怎么樣,爹。”
“多少塊。”
“攢了一百五十四塊。”
“就這幾天?”
“啊,從大年初一存奶,一直到現在。”
宋福生將搟面杖遞給大嫂朱氏,給女兒從凳子上扶下來,拽回家嘮:“就你那一斤一塊的,像四壯那樣的能吃幾頓?”
宋茯苓想了想:
“沒那么吃過,沒挨餓過,沒一天就指望吃奶酪啊。
但是,爹,成吉思汗你不知道嗎?這是他的單兵口糧呀。
熱量極高,吃了渾身還有勁。
草原牧民,那么大草原,聽說走丟半個月都不怕,只要身上背幾塊奶豆腐。”
宋茯苓還評價道:“也不像咱們中原這么費勁,沒等打起來先運糧。人家說走就走,騎馬說干就干,坐騎上背幾塊奶豆腐和一些肉松,就敢逐鹿中原。所以,理論上,我認為這一斤奶磚,能讓四壯多活好幾天。當初咱逃荒,要是一人背幾塊,還推什么糧車。”
宋福生這天晚上餓了,特意沒吃飯,咬了一小塊奶豆腐。這是前幾日閨女做好的,在外面凍得杠杠的,咬起來賊費牙。
別說,就這一小塊,吃的膩膩的,飽飽的,還不冷哪。
正月十二開始。
宋福生趕著牛車,車上特意放了幾個空桶。
自從進不去奉天城和葭縣,他就放棄了,只每日派三兩個人跑跑城門。
最近他在帶人忙著去以前收菜的屯子里買糧。
還別說,真買著了一些,你幾斤他幾斤的,湊一湊就是一袋子。有那種貪錢的虎了吧唧將家里糧往外賣的。
他都想好了,這回帶著桶,也買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