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縣衙斜對面,有個像廣場似的大空地。
那地面都是宋福生命人用火山石鋪路的,特別規整。
空地處立一長桿,桿上飄揚一幅紅色大旗。
旗繡大字:會寧縣衙。
每日,這四個大字,迎風飄展。
其實,宋福生還想要這一路,路邊都飄揚七彩小旗來著。
最好早上,在官吏們上班時,再讓衙役們踢正步來個升旗儀式,務必要培養出官員們為民做主的使命感。
百姓們也圍觀,共同仰望升旗,有和縣衙一心的鄭重感。
慢慢的,最好這就成為會寧精神文明方面的特色。
咱不能只抓經濟,不抓精神文明啊。
但沒空。
宋福生只倒出手讓卒吏給主要街道插上街牌,至于這些虛的,打算過年再整。
另外,縣衙門前廣場,除旗桿外,街道一旁還立兩個高石柱。
目前,那兩個石柱四面,貼滿了招工和又要收什么的告示。
最近幾日,在縣衙當值的官吏們,來回上下班時,都快要被氣笑了。
因為那石柱邊,忽然來了一位略識幾個字的瘸腿老頭。
那老頭日日搬來一桌一凳,桌擺廉價紙墨筆硯,比他們當職的人都準時。
知縣大人昨兒還笑談:以后你們來沒來晚,本官不用看更漏。打發人去門口看一眼那老頭在不在就知。
那老頭是干啥的呢,幫人念告示。
告示下,放一碗,全憑人心意賞。
但你要以為老頭只掙念告示的錢那就錯了。
他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幫人寫信,這信可是明碼標價的收銅板。
縣里招工量如此大,誰家沒有幾個親屬在鄉下?
大家是很講究血緣和互相幫扶的。
城里缺人干活,得告訴親戚們一聲啊,速來。
城里連婆婆丁根都算錢。
這老頭就利用這種心理掙錢。
他每日坐在石柱邊,替大伙寫信。
積攢一天信件后,老頭就收拾桌子,拄著拐杖趕到城門口,按村按莊子找拉腳車夫將信捎下去。
幾封信不占地方,拉腳的通常又是村里人,一提誰家誰家還都認識,就意思意思,有時幫忙捎回好幾封信才收一兩個銅板。
所以說,官吏們能不被氣笑嗎?
掙錢掙到縣衙門口來啦。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聽說那老頭,最近還收了幾份長期的大活。
這不嘛,知縣大人多次向外傳達,強調特產特產。
下面那些里正就干瘋啦,都不想被那些松石村之類的比下去,看啥都像特產。
今兒挖出塊石頭,明日帶幾樣說什么山洞里挖出的寶貝,趕車就來縣衙刷存在感,讓給辨認。
搞得縣丞、縣尉、主簿、典史大人們,每日要有一個官員值班,特意弄出一間辦公場所,專門負責帶人掌眼接待。
下面這些里正來縣里就賞盒飯。
當這些里正走時就瞧見那老頭了,過來一打聽是干啥的,明白啦。
那你這里能包月不?
啥是包月。
就是你經常性的給我們這些里正寫信,將你聽說縣衙傳達的新精神寫到信里。
沒別的意思,我們只是想多了解知縣大人又說了什么,又在忙著讓百姓們做什么,城里人最近在干些什么。
不想在下面由于交通不便脫離大人的領導。
想要跟緊大人的腳步。
懂了,就是讓小道消息四處傳播唄。
如此的單子,常年包月的,這老頭收了二十幾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