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回來就看書。
有時候幫娘摘摘菜,娘都很高興,還直說,擾了我上進。
這一昏,忽然覺得,哥,我好些事都不該如此。
包括不和娘還有哥提自己的事,事實上,也是為躲懶。
外面的人,不是一句好人壞人能說得清的,分誰看,還要分怎么看。
事也是。
凡事都有兩面性。
以前我怕我起了話頭,要對你們解釋太多了,有的其實自己也說不清。認為你們也不是很感興趣,說了不懂,會覺得沒意思,不如聊聊地里收成,今年雨水是否充沛。
我就日復一日嘴更懶了。”
楊老大聽懂了,說白啦,就是他沒本事,他家就弟弟有本事,剩下的還都是老農思想。
楊明遠望著他哥,搖了搖頭。
哥怎么又怨上了自己,他要說的可不是這個,而是哥嫂別鬧了。
更何況,這是每一個曾經是貧農,之后,寒門出官員的家庭都會遇到的過程。
他想,即便上進如宋九族,也是要面對的,所有人都要有變化,才能將日子過好。
“可今日聽完嫂子那番話后,我就覺得我錯了。
我越不說,你們不就更不懂了嘛。
宋叔曾言,這叫消息不對等。
像是嫂子今日說的,他替我委屈幫會寧特產店跑腿。
實際上,我正因為跑腿,為這店和人考校學問,才走進皇上視線。
翰林院,有幾十位像我這樣的人,有許多還比我在翰林院多干好些年,大家都在排著隊。我就是為這店忙,才成為我們那屆第一個被皇上召進御書房的人。”
門里門外,楊大哥楊大嫂都一愣。
接下來,楊明遠又用淺顯的話,解釋一番,他成為狀元也借光了,那狀元實至名歸該是宋叔的。陰差陽錯落在他這里。
他曾有過不安,愧疚。
也正好證明了楊明遠之前說的,為什么為會寧特產店和人打賭考校學問,才會走進皇上視線。
因為皇上心里是最清楚不過的,礙于許多咱老百姓可能不太明白的原因,不得不認下他這個狀元的果。
但心里,想必不太認可。
會寧特產店,就成了轉折點。
他用那次打賭考校,讓皇上看到,或許狀元之名有些虛,可贏得尚算比較有學問的人,他是有些真本事的,他也很高興,一直很心虛自己的水平,大大方方的贏了一回,知道自己是什么程度。
“明遠,你不說,這些事,我都不知曉。”
“是啊,你看,我這么解釋,哥也聽懂了,所以怨我。”
所以,宋叔之于他,不是嫂子看見的那塊值錢硯臺,不是哥哥認為包他吃住提點幾句的人情。
在他心里,宋叔有許多身份,是傳道受業解惑的恩師,是教他閱歷人情的長輩,他家沒有這樣的長輩,宋叔在他人生里取代了這樣的身份。
更是能說心里話的知己,是從認識以來的貴人。
楊大嫂在外面聽傻了,就在她半張著嘴驚訝時,小叔終于提到這次矛盾引發的主要話題,她急忙又將耳朵湊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