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里有許多借著趕集來見識的百姓。
侍郎大人坐在秋千上,一不小心將自己悠了起來。
“明日,下去走走。”
三日后。
考核組一行人,穿過掛有展銷會洽談畫面、開江打漁圖畫的長廊,出現在黃龍府衙會議室。
宋福生作為接待代表,正表情認真向考核組做報告。
修大壩、圍山防止污泥石頭掉落、村村通工程修路,這早就已經匯報完了。
宋福生正向考核組匯報,這幾年農業生產指導服務,種出來的東西,府衙也會切實有效為百姓的農作物進行推廣服務。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總有官員帶隊下到各縣各村,所以也推進了政令能及時進村入戶。讓百姓都能知曉。各地有問題已能做到及時反饋解決。
然后,像是政績漁業增值等,民聲方面的貧困學子助學束脩費,宋福生就不說了。
他直接示意手下官員向考核組匯報工作。
他點名,主抓哪個的,哪個匯報。
意思很明顯,黃龍有今天,方方面面看起來尚算不錯,離不開專門負責每一攤的官員,每位官員都擔起了那攤職責。
考察組始終埋頭記錄,只有這時,聽聞這話,才抬頭看一眼宋福生,又看了一眼大家。表示同意,可以由每個官員都講講。
吏部考核組里有兩位官員,在記錄時還開了下小差。
難怪黃龍官員,上下一心,感覺不出有分幫分派,互相下絆子之嫌。
說實話,竟有點兒羨慕。覺得他們的“老大”,要是能這么護著他們該多好。
給表現機會,不攬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性貪婪。
一路考核過來,歷經兩個考核地,有的官員“滿身貼金”,所有的好處恨不得都劃拉到自己身上,不好的一推了之,盼著他們去向皇上匯報。
這場會議,開了足足四日。第一天匯報,連著兩日查賬,開倉核對,接著審核抽查官員們的公事薄。
官員評級分為上中下三等九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依次。
考核組可以先給一個考核意見,每位官員被評為什么級別,最終由吏部尚書上報,到皇上那里定奪。
不過,一般情況下,除重要的地方官員,皇上心里惦記著的那種會翻閱查看,其他人基本上就是按照考核組的意見了。尚書大人也不會去改。
這不嘛,考核組成員碰頭開小會,在訂黃龍官員各方面評級。
宋府上這人就無需多說了,那指定全是上上。
還有這么像樣的嗎?
周同知這里,考核組不知是借光啊,也全是上上。這就代表要升了。
其實周同知在宋福生眼里真不是什么有能力的人。最出眾的地方,就是作為二把手,老老實實地聽他這個一把手。
能干的羅判官這里,有兩處被評為一個中下,一個中中。
主抓的工作,冤假錯案多了點兒,至少比奉天判官多。
雖然考核組心里清楚,有的官員為政績考核,無所不用其極,不一定判的都是正確的,但沒人上報、上告,他們能查到的,至少看起來面上比羅判官體面。別的也不歸他們管。
吏部侍郎大人在離開前一日,收到宋知府的舉薦信。
每個地方一把手都可以舉薦一個人,這個有時候比考核組的初審結果還重要,因為皇上會親自看。
換別的知府,下面的官員為這個名額,可能會溜須一把手不少錢財。早早就為這個做準備。
黃龍官員們不敢。心里清楚,給他們“頭兒”送禮沒有用。
宋福生舉薦的人,正是羅判官。
他用的是他們每半年一次內部的考核結果說話。
也在給侍郎大人舉薦信時,單獨和考核組談了談,闡述黃龍冤假錯案這一塊,翻案比較多的原因。
看起來沒有其他政績亮眼,但他心里踏實,羅判官也是那任干能干的。全是歷史遺留問題,黃龍近一年在清理、證據不足的再重新探查、重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