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宇聽完這才恍然大悟,這就像打游戲一樣,武器最重要的就是攻擊力高能破防,要不然再好的武器打出來的都是強制性的一點傷害,不能破防,那也是無用的,于是恭恭敬敬的抱拳說道“師父教訓的是,徒兒受教了!”心中卻是百般滋味陳雜,是我太想當然了,總想著千年后的東西一定是好的,領先古人太多,卻忽視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敵人不同的應對方法。是我小覷了古人的智慧!
原來自從刀被人類發明以來,人們漸漸發現刀對比劍更加利于劈砍,更加耐用,又不易折斷。
到了漢朝,劍在這時已逐漸成為玩賞用兵器,而刀則為士卒實戰的利刃。漢朝軍卒皆配環首刀,這種刀直背直刃,刀背較厚,刀柄呈扁圓環狀。漢朝強大的國力配上環首刀這種無雙利器,才使漢朝大軍所向睥睨,橫掃天下,將匈奴打的元氣大傷,分裂西逃,打出了大漢赫赫威名!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環首刀是大漢的脊梁也不為過。
而脫胎于環首刀的隋唐橫刀,環首、窄身、長刃、直背,小鐔,可雙手持握。橫刀多為軍中作戰,要考慮到戰斗時的另一個用途,那就是破甲以及耐用。
破甲則需要硬度,并且刃口窄。耐用則需要韌性,所以唐刀采用了最先進的包鋼工藝。以熟鐵為外皮,中間夾百煉鋼,部分刃口采用局部淬火技術,即覆土燒刃。刃口堅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時刀身韌性不變形、耐用。
在當時的戰爭中,面對身穿甲胄的敵人,兼顧了破甲能力和耐用性的橫刀可以破開任何敵人的甲胄。
在央視紀錄片《古兵器大揭秘》中,現代鑄劍師利用古法所仿制的唐代橫刀面對用現代工藝仿制的唐朝當時最頂級的甲胄“明光甲”最堅固的護心鏡,運足了氣力,一刀可以刺穿明光甲的護心鏡,可見橫刀的破甲能力之強!
到了宋元時期,冶鐵煉鋼飛速發展,戰場兵卒的甲胄更加堅固厚重,宋朝的“步人甲”,全身由一千八百余片的甲片穿綴而成,重達六十余斤!乃是當時世界上甚至中國歷史上最重的甲胄,其防護力可想而知!
而宋朝的主要對手之一,金國“鐵浮屠”全身重甲,就連馬匹都披著具裝鐵甲。面對這種鐵罐頭一樣的對手,光靠刀劍來破防已經勉為其難,再加上宋朝國力并無盛唐那般強盛,很多制造工藝經過近百年的戰亂失傳,所以宋朝時期多用大斧,銅錘等鈍器或者靠長矛的穿透力來面對身披重甲的敵人以達到破甲的目的。
宋代軍刀分為“刀八色”,即八種刀,分別為筆刀,鳳嘴刀,眉間刀,戟刀,偃月刀,掉刀,手刀。從宋代出土文物來看,宋代直刀面對防護更加強悍的敵人,刀身縮短,刀刃寬大,刀頭加闊,刀尖背斜。
而根據宋代“武經總要”上的記載來分析,面對身著重甲的對手,宋代的刀不得不改變形制,普遍比以前的刀更加寬厚,刀身帶弧,刀頭上翹,增加重量,不僅更加利于劈砍,還能利用重量獲得劈砍殺傷的加成。
后來到了明清,火器開始登場,面對火器的殺傷,傳統的鐵甲已不能起到更好的防護,而棉甲反而更為優秀。
那時候遠距離弓箭火器,近距離搏殺長槍刀盾,這段時期的刀,不僅保持傳統的中國鍛造技法,同樣也開始學習更加復雜的西亞、和日本鍛造方法。
包括樣式形制,又發生了改變,有狹長略彎,輕巧便于攜帶和中距離打斗的繡春刀,有刀身無反刃和血槽,刀柄平直,刀尖屬倭刀式,能夠劈砍金屬鎧甲,利于戰陣搏殺的戚家刀,有刀姿舒展,刀身血槽整齊有力,刃口鋒利,造型優美,實戰與禮儀兼備的雁翎刀等等。
面對輕薄的棉甲,刀的形制比起宋時又產生了變化,刀身較直、近刀頭處刀身開始變弧,刀尖上翹,開始適合劈砍刺擊。
這種刀型結合了直刀和彎刀的優點,一般為單手持握,操作靈活、實戰性能較強,刀背較厚、刀身后部平直、便于用力劈砍,刀身前端開始產生弧度,刺、割、挑的功能變強,也比較適合騎兵馬戰,刀背近刀尖處開反刃,可以刺穿明中期以后流行的鎖子甲和棉罩甲。
大名鼎鼎的日本武士刀,因為日本在古時鐵礦資源匱乏,一般很少穿得起鐵甲,大名手下的武士多半是用竹甲藤甲護身,面對的對手不一樣,脫胎于唐朝橫刀的日本刀也發生了不一樣的變化,因為不需要很強的破甲能力,所以開始演變得更加彎曲,弧度更大,利于劈砍,刀刃更薄更鋒利,便于切割。
而近代戰爭中,刀的作用已逐漸作為工具使用,現代軍刀更加注重實用性,一般兼顧開路,格斗,求生,切割,工具等方面。
而且所謂的世界三大名刀可不是說的是種類形制,而是指鍛造工藝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