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以為如何?”
半響后,眼瞧諸臣紛紛看罷,劉備笑問道。
隨即,一側的法正微微一笑,說著:“步步為營,蠶食推進,待深結羌、氐之心后,便兵發關中與魏軍決戰而決定關中歸屬。”
“若勝,則我軍可得關中之地,繼而進取掃蕩中原,除逆賊,興漢室。”
“這果真不愧是出自丞相的大手筆,排兵布陣、行軍用兵風格都極其符合丞相嚴謹律人、做事尋求謹慎的態度。”
這則信箋正是冬季時諸葛亮所著并遣人送至漢中的北伐用兵方略。
而這則方略亦是曾經原史上諸葛亮北伐的用兵計劃。
縱觀丞相五伐中原,幾乎大都是步步為營推進。
第一次,以趙云、鄧芝為疑兵出斜谷,佯攻鹛吸引曹真主力前往,而本部主力卻徑直出祁山取隴右三郡。
這是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推進的典型。
第二次直攻陳倉,意圖切斷關中與西涼間的聯系。
此次若是當真攻下了陳倉,恐怕后續涼州之地當不復魏所有。
第三次掃蕩武都,陰平二郡,將之納入治下,這也是為攻取涼州做前哨基地。
第四次則堪稱北伐五次的最經典戰役了。
因為,前三次雙方大都是相持階段,誰也奈何不了誰的趨勢。
但第四次卻是漢魏雙方主力于野外決戰而決定涼州歸屬,而此戰也由于曹真的病逝而導致魏軍野戰一敗涂地,大將張合戰死,軍士間被甲首三千余級。
所謂司馬懿斬獲萬余人純屬扯淡,世間哪有主力大敗了還能斬敵的道理?
局部小勝倒還差不多,斬獲萬余很明顯就出自晉書的史官吹捧了。
畢竟,連高平陵政變都能將司馬懿描繪為正面一方,洗一下軍事戰績豈不是很正常?
實際上,單純論軍事手腕,曹真強過司馬懿多矣!
而第五次北伐,由于有了野戰大捷的基礎,丞相才并為如之前一般繼續步步為營的推進,而是直接征召了十余萬眾齊發關中畢其功于一役,準備再度與魏軍關中決戰,決定關中歸屬。
由此可見,丞相的戰略幾乎都是以穩中求變,穩中求勝。
但穩本就是基礎,若連正面戰場都穩不住,在好的奇襲、分兵又有何用?
如此一看,諸葛亮的北伐戰略其實很高明,而且他也不似某些黑粉所說的那般固執,堅決不用子午谷奇襲,實際上他反而也在針對局勢的不同積極調整北伐方向。
五次北伐,從丞相的思路可否都是一致便可看出一二。
所謂子午谷奇襲的說法出自魏略,這似乎不像是魏延的主張,倒像是魏國一方故意為之,為了抹黑諸葛亮、抬高魏延而引起蜀漢內亂罷了。
魏延何等精明的統兵大將且鎮守漢中十余載,子午谷幾乎是人盡皆知的道路,他豈會如此用險?
奇襲、用險不是送死。
而子午谷是一條棧道,又與陰平道不同,摩天嶺七百里荒無人煙且阻隔了涼州與蜀中間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