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8月初拿到“光華詩歌獎”的詩人陳翔也沒拿到馬啟偉的點評,這地位當然不一樣。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跟九十年代,文人們億在《詩刊》發表詩歌為榮,一本雜志經常是眾人傳閱,最鼎盛的時候,《詩刊》的發行量在300萬冊。
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之后,發行量就開始跌落,到如今原本發行數百萬冊的《詩刊》只有50萬冊左右。
這個數據其實都還有些夸張,購買上半月名家的數量比下半月青年刊的要多出許多。
詩歌是一項需要靜下來的愛好,平時詩刊也一向以新潮出名,可這一次著實有些新潮過頭了!
……
楊志是一名報紙的記者,在大學畢業之前,《詩刊》是他每期必買的讀物之一,但最近幾年來,他也就是想到了才會買上那么一本。
捧著眼前這本不算太后的雜志,楊志隨意翻閱起來,現代詩歌進了小胡同,沒有像近代的名家名作,語言詰奧晦澀,才情不真切,思想哲理不深,多數文字愛好者都看不懂。
這是屬于小說跟影視劇的時代,“唉,現在的詩刊都是寫什么東西,無病呻.吟,全是些碎片化的東西,沒特色,沒有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恨鐵不成鋼的語氣可以聽出他的失望來,而這隨便翻閱一下之后卻看到了主編馬啟偉做評!
“馬老師上一次親自點評詩歌還是上半年吧?”楊志有些不確定的說著,“我得看看是什么作品才行。”
馬啟偉這個名字就是質量的代名詞,他認為好的東西應該都還不錯。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名字好像還挺不錯的,不過張楚是那個張楚嗎?”
楊志到底是一名記者,新聞敏銳度很強,如今最出名的兩個張楚一個是唱歌的,一個是寫小說的。
總不可能一個搖滾明星寫出來這種文字吧?
各種思緒在腦海中流淌一圈后,楊志再認真往下面看了過去。
“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猴。
騎馬,劈柴,周游世界……”
這都什么東西啊,這不是惡搞西游記的東西嗎?這都能上《詩刊》?
無數疑問在他腦海中出現,這未免也太不嚴謹了!
看完張楚這首小詩后,楊志覺得自己肯定買了假的雜志,這首詩出現在網絡上、出現在故事會上、出現在幽默笑話里都可以,但偏偏出現在《詩刊》上,而且還有主編點評。
在這一頁的后面是馬啟偉的手寫點評,“人們看到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時候應該有同一個感受,很幽默很風趣很溫暖。整首詩以孫悟空這家喻戶曉的猴子為主,用了許多充滿希望的字眼。但是在溫暖的春天里,隱藏著冬天的訊息,這是一種隱隱作痛的危險與悲涼。所有都是從明天起,那明天,猴子在哪里呢?塵世的幸福都跟它五關,春暖花開只是猴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真有這么好?我再看看。”
楊志將信將疑的把目光再度放在詩歌的開頭,一字一句的認真欣賞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