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普通讀者而言,理查德-帕克不就是被登記錯名字了嗎?
這有什么好奇的?
可對于律師以及法學院學生來說,這個案例實在太過于熟悉!
1884年,英國發生了轟動無比的海灘食人案——女王訴達德利和史蒂芬斯案,這是一起影響深遠的刑事案件,它涉及在一起海難后為求生而食人的行為,能飛依據海事慣例進行辯護,并追蹤確立了一個普通法的先例,那就是危急狀態無法構成對謀殺指控的合理辯解。
如果不是專業人士,根本不記得這個案件以及其中的受害者名字。
好在《布萊克伍德》的書評人恰好就是一名在職法學院教授,不久之前才給自己的學生們講完這起影響超群的刑事案件。
當木犀草號沉默的時候,4名船員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員,還有一個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歲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員殺死了孤兒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還!
原來這個名字并不是那么簡單!
英國的讀者們幾乎都被這書評披露的內容給驚呆了!
“《少年派》居然是有原型的,而且還是英國人?”
“可憐的理查德-帕克,愿上帝與你同在。”
“用被食用的受害人名字來給一頭猛虎命名,而這頭猛虎恰恰又是食人者的隱喻,太諷刺了!”
“我想起了愛倫-坡的那篇小說,里面也有理查德-帕克的食人故事。為什么我們都沒有發現其中的聯系呢?”
“上帝,原來我根本沒有看懂這篇小說。我得再看一次才行!”
“太殘忍了,我突然不敢看它。”
讀者們都有些欣喜,原來這本書竟然還有這種彩蛋隱藏著,他們頗有種長見識的感覺。
同樣也有很多人發現這個現實時,看到這別有深意的名字時有種不寒而栗的感覺。
借用英國人的典故,化用到自身來,不少讀者都為之驚喜,這樣的作品為什么自己才發現?
理查德-帕克名字的揭曉,順理成章讓《少年派》從外國作家變成了帶有本土氣息的作品,也讓博.彩機構迅速修改了賠率。
它拿下布克獎的幾率大大升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