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你拒絕了當助教給別人上課的機會?”
有道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當張楚開車回家的時候,周康就馬不停蹄的打來電話。
“是啊,你怎么這么快就知道了?”張楚一個人開車也不用藍牙耳機了。
周康笑著說道:“現在你可是網絡紅人,一舉一動都有人關注,更何況是這么大的事情。不過你拒絕也好,現在鋒芒太露并不是好事,有時候需要韜光養晦!”
“我真不是在低調,所有東西都呈現在小說里面了,沒什么東西給別人講課。”
張楚覺得很心累,似乎所有人都以為自己是在謙虛,難道是覺得自己要像諸葛孔明那樣三顧茅廬?
電話里面的周康也有同樣的想法,但既然張楚都已經拒絕了,他也不再進行勸說。
“最近想邀請你參加的活動非常多,你真的一個也不心動嗎?”
“不心動,整天呆在家不好嗎,非得去參加這些活動。”張楚體內的懶惰細胞已經逐漸發揮出來。
周康看了看手中的那些活動的名單,恐怕密密麻麻一張A4紙都裝不下!
有作協官方的活動,有各路文學獎項或者文學雜志舉辦的沙龍,也有各種商業活動等等,甚至還有邀請張楚做代言的。
現在他身上的新聞已經遠遠超出其余作家的范疇,甚至有點像是作家里面的明星。
前段時間包括中國藝術報、人.民.日報、解.放日.報在內的多家報社在發布文章《出鏡率在考驗作家》這篇文章的時候,張楚就成為了其中的一個典型。
文章分析了如今文壇上面一些作家寫作的心態:害怕被覆蓋、被淹沒、被遺忘的心理或隱或現的在影響著這個時代的文學創作,先混個臉熟成為一些新晉作假的現實策略。
而在不少成名作家那里,維持出鏡率同樣是寫作的重要驅動力,半年不發表作品便有恐慌感,這不光是實體書作家,同樣也是網絡作家們的集體心理寫照!
十天半個月趕出一個活成為常態,十年磨一劍幾乎已經看不到,這成為了讓人感慨、追憶和羨慕的事情。
張楚幾乎每三個月就發一本書的行為就成為了這些報紙跟媒體批評的對象,誰讓他風頭正勁,而且寫書速度那么快呢!
他們下意識就忽略掉張楚這些作品的質量,整篇文章根本就沒有提到這方面的事情。
所謂的作家出鏡率就是指作家經常被文化媒體關注,經常參加自己或者他人的新書發布會、推介會,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包裝自己和作品,甚至通過炒作的方式來制造話題。
其實網友們都覺得張楚很冤枉,尤其是他的粉絲們。
這貨除了媒體們主動跑去關注外,哪里還參加過什么活動來博取關注?
以前張楚作為網癮少年還時不時更新微.博,現在微.博都已經長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