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教室辦公室內,一個穿著毛衣襯衫的老教授推開門,手上拿著兩張新鮮出爐的打印紙說道:“老楊,你那學生又在寫歷史小說啊,居然還是明朝!”
楊軒琮原本正在批改課堂小文章,現在抬起頭的時候順便將鼻梁上的老花眼鏡取下來。
雖然沒有直接說名字,可他很清楚自己同事在說誰。
整個燕京大學藏龍臥虎,會寫書會創作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但現在一提到燕大的作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張楚。
原因很簡單,兩三年來這貨的人氣是最高的,恰好也正在燕京大學讀書,比那些已經畢業的校友們身上的燕大標簽更重一些。
“你才知道?張楚發第一章的時候,就有學生把手機交給我看。”楊軒琮話語里有說不出的得意,雖然張楚的成功跟他沒有多少關系,不過能有一個這種學生是件心情愉快的事情。
杜俊杰擺了擺手上的A4紙道:“這還是今天助教幫我打印出來的,實在有些弄不清楚那個微.博到底怎么回事。我讓他每天過來第一件事兒就是幫我把今天的稿子打印出來。你既然已經看過了,覺得他這本《明朝那些事兒》怎么樣?”
楊軒琮之前就知道張楚的文學功底以及歷史方面的學識很扎實,同時也能在傳統方式敘述歷史之外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現在才看過了兩章內容,說評論什么的也太早了些。
“我覺得他這種方式挺好的,說不定會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現象。不過目前來看,他寫的內容很有意思,完全不是戲說,是真正的歷史作品,甚至都不能稱為小說,因為幾乎是完全忠實于明史的,只不過用了現代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的敘事方式加以描述。”
戲說歷史的東西,他們這些老教授其實已經看得太多!
但張楚這玩意兒全是正史,只不過說得好看,所以一下子就被打動了。
正史其實是最難寫的,但楊軒琮沒想到張楚小小年紀竟然能夠從浩繁的明朝歷史中整理出輕重緩急,有些地方濃墨重彩,有些地方一筆帶過,很少拖泥帶水。
這就顯得非常清晰好讀,讀者們看起來一點也不累。
若非上一次《萬歷十五年》打下的基礎,恐怕寫這本書的時候也不會那么輕松。
大概是說得不過癮,楊軒琮喝了口茶之后自嘲道:“我知道自己不是寫書的料,但好歹看過的書很多。他的文筆非常生動,這大概是年輕人們才有的朝氣吧。每個章節內容并不長,大概一兩千字的樣子就形成一個故事。可能是最近懸疑小說寫得比較多,張楚這孩子竟然在章節結束的時候設置一個懸念,一個等待破解的懸念,讓人讀歷史竟然能讀出點懸疑小說的味道!”
這種頻繁設置懸念、搞出噱頭的方法非常管用,讀者不斷有新鮮感,而且活躍度極高,讓讀者們更加關注下一章的內容。
一夸獎起來,簡直就是滔滔不絕,根本停不下來!
杜俊杰沒想到楊軒琮竟然打開了話匣子,不經意間炫耀這個學生,看來對張楚十分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