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燈》的大結局堪稱是張楚的巔峰,作為系列作品中的收官之作,它在銷量上面的成功是過去那些圖書都難以比擬。
哪怕當初精絕古城第一卷驚艷亮相都沒有在24小時內賣出過百萬冊。
什么最快破10萬冊、50萬冊、100萬冊的紀錄如今都被強勢刷新,不管是實體書店還是網絡書店都笑得合不攏嘴。
恨不得再有幾本這樣的作品,起碼銷售業績就不用發愁。
不管男女老少都是《鬼吹燈》的忠實讀者,一輛輛貨車將倉庫內印刷好的圖書源源不斷送到全國各地,首印數量直接來到了500萬冊。
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家出版公司敢將一部的首次印刷數量定在如此高的位置上面,萬一銷售狀況不佳,那么這些書都會變成沉默成本跟爛賬。
首印數量代表了公司對市場的預期判斷,這是編輯跟發行矛盾最大的問題。
編輯們對圖書肯定都是充滿信心的,生怕賣斷貨之后被作者跟讀者罵,恨不得每本書都幾十萬、上百萬首印,在所有的書店里面都碼堆陳列。
當然,還有的公司對這本書不怎么自信,但是寄希望于首印量多一些,鋪貨量大一些,從陳列的角度多吸引一點讀者的注意,從而增大購買機會。
這兩種都算是盡心盡力的,身為作者最害怕就是遇上那種純粹為完成任務的人。比如他們會干脆為了完成出版合同上面的約定數字,不管策劃的質量和溝通結果如何,合同上面說印多少就印多少。
至于能不能賣出去,那就不關心!
對于發行而言,首印量其實是無解的謎題。
印多了害怕滯銷,印少了怕斷貨。
大部分時候這些工作就只能跟著考核指標走,如果公司考核退貨率,那肯定要少印刷一些。要是考核發貨碼洋,那就多印多發。
發行類的圖書,跟政治類、考試類、教材教輔類等特定門類圖書并不一樣。
從南海出版公司目前的發貨的渠道來講,網絡渠道商跟實體渠道基本上是45:45,剩下10%就是公司自己的官網、天貓、微信店渠道。
正常來講,一家書店要平鋪新書的話需要10本,再加上倉庫備貨,最少就是20本!
然而20本對于《鬼吹燈》來說,甚至僅僅是一個小時的銷售量而已。
這些書店幾乎都是盡可能多的囤貨,生怕自己賣完了導致客戶流失。
全國上下有多少家實體書店?
燕京這個直轄市就擁有六千多家書店,更別說全國范圍了,基本上就能將五百萬冊的首印量消化一半。
相比起實體書店分散的進貨,網絡書店的進貨量就要大得多!
京東當當亞馬遜三大網站都是用多少萬作為單位,再加上新華文軒跟博庫,他們的發貨量都格外驚人!
現在京東自營這邊的大倉庫里面都裝滿了張楚的圖書,顧客們只要11點之前下單,當天就能送到。就算晚一點,隔一天也能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