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總所謂的“大促”,都是胡扯,其根源還是因為國人好面子,喜歡買牌子貨,逼得國內廠商都得想盡辦法做出品牌效應,要做高大上,最關鍵的就得“控價”。
人家做個空調出來,其實成本就2000塊錢,人家廠商本來想賣2500,然后發現市場上其他山寨小廠用1900的成本做出來的東西賣2400……拉不開差距啊?
賣的跟“山寨廠商”幾乎一個價,消費者一看,辣雞!
品牌價值瞬間就沒了。
其實大家溢價都差不多,現在人常說什么“科技日新月異”這話……
放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假,那個年頭,一天一個新技術,摩爾定律就是在那個環境下出來的,18個月技術水平確實是可以翻倍的。
放到今天?
牙膏廠就是最好的例子。
很多技術其實都已經到瓶頸了。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退步”?
不好講,沒人說得清,甚至有陰謀論者說上世紀50年代外星人造訪、飛碟失事空難,給地球人找到了,“撿”來的技術才造成的那一次科技大爆炸。
外星人不會天天空難,最近沒有找到,那技術水平當然就上不去了。
其他說法也有,林林總總,具體是什么沒人知道,但結論是真的,現在的技術水平確實已經到瓶頸了。
單講生產工藝大家其實都差不多,嚴格來說現在已經很少有真正的山寨小廠了,都是大企業,無非是人家新做這行、沒有什么積累,又沒有那么好的資源上電視鋪天蓋地打廣告、沒能在消費者面前混到臉熟罷了。
但偏偏消費者選東西就是看“臉熟”啊,人家就是人牌子啊。
那沒轍,賣2800唄。
經銷商又不肯了,因為這玩意兒確實不值2800,標這個價錢很多消費者都寧愿選寨廠。
加上國內區域經濟水平確實存在差異,有些地方,賣2800沒問題、消費者愿意多花這400去買個安心,但有些地方大家就是不肯,包括不同年份還有差異呢。
但當地的經銷商要賺錢啊、要活命啊,2800賣不出去我當然是降價咯。
利益分配的不對等就產生了,對生產者能產生最大效益的定價方式會擠占部分——并非全部銷售者的利益。
關鍵就關鍵在這個“部分”上。
為了保護發達地區經銷商——其實也是保護自己的整體利益,大廠商往往都有“限價”政策,不管什么地方,我這個貨拿給你去賣,可以,合同簽好,拿貨之前先交“保證金”、
這批貨值20萬,行,先給30萬,這不是“貨款”,全都是“保證金”。
保的是什么?是價格。
我規定這產品的最低價格就是兩千八,你往外賣,只能高不能低,能賣到多貴那是你本事,但你要敢賣便宜?哪怕只便宜1塊錢,不好意思,合同作廢,30萬一毛不退,你還得還我20萬的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