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曲,是每個音樂作品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每首歌的編曲情況不一樣,主要看編曲的人是誰,他對這首歌的理解是什么,可以在樂曲里加入什么樂器元素,在什么地方加。
當然也有編曲很簡單的那種,就比如大部分的民謠,就一把吉他,自彈自唱。
民謠是走心,不需要太復雜的編曲。
洪澤不是唱民謠的,他對編曲的認識受周杰倫那種音樂風格影響很深,讓樂曲復雜化,加入多重元素,表達的情緒更飽滿,更抓耳。
《老鼠愛大米》這首歌,洪澤想到的并不是楊臣剛版本的編曲,而是王啟文的那一版,包括副歌部分,他也覺得,可以加入一些女聲,融入進來,或許會更好。
在跟段安國的討論中,洪澤就把自己的想法說了一下。
段安國越聽越驚訝。
音樂圈不乏會作曲會寫詞的人,但真正會編曲的卻很少。
編曲要的不僅僅是懂樂器,而是要懂這些樂曲組合起來是什么樣子,是否完整,是否悅耳。
洪澤在講述的過程中,充分表現了自己對樂曲的想法,對這首歌的理解,以及整首歌想表達的一種狀態和情緒。
如果是一個,哪怕是二十多歲的歌手,段安國都不會覺得意外和驚訝。
二十多歲的歌手,起碼從想入行,到真正入行,會有一個準備以及學習的過程,這期間會學習很多的知識,會對音樂這個行當有更多了解,對編曲也會有了解。
可洪澤才十六歲啊!
而且從洪澤的唱功來看,也不是打小學音樂那種人。
打小學音樂的人,怎么可能不會唱歌?
除非那種專精一個樂器的人,不然是人就會在學音樂時,進行演唱,想辦法找到自己適合唱的唱法和發聲方式。
洪澤不會唱歌,卻很懂音樂,甚至比一般歌手都要懂編曲,讓段安國很驚訝,這種怪胎怎么會出現。
段安國擺正了態度,跟洪澤認真討論編曲的思路。
他這兩天也在考慮《老鼠愛大米》這首歌應該怎么去編曲,以一種什么狀態去呈現。
在旋律本身已經確定的情況下,編曲讓大眾接受度更廣,是網絡歌曲本該具有的優勢之一。
兩人當天一直在討論編曲,沒有再要求洪澤去唱歌。
洪妍來的時候,兩個人還在討論某個樂器的運用。
要不是倆人她都認識,她都懷疑自己走錯屋了。
前兩天過來,還都是洪澤在唱歌,段安國在指導,今天怎么就討論上了?
洪澤進步這么快了?
我兒子是天才,但,唱歌上也是天才?
不過聽了一陣,發現兩個人在討論編曲,這才明白為什么洪澤能跟段安國討論起來。
洪澤被她送去學電子琴,就有這個目的。
看到洪妍過來,段安國也感覺時間差不多了,對洪澤道:“行了,今天就討論到這里,你的想法很不錯,我大致有思路了,你還得上學是吧?那我近期就找樂隊來,在你上課期間把曲子弄完。”
“還好幾天才上課呢。”洪澤說道,“而且還沒說完呢。”
段安國道:“回頭休息時再說,接下來幾天,你還是主要唱歌,把歌練好先。”
“知道了。”洪澤說道,“那我們先走了,段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