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十年后,手里有一部多功能手機,就可以完成許多的工作,不管是處理文件,還是電話聊天,娛樂休閑,那時候,手機將會是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
不信的話,再過十年,你且看看。
……
相對于嚴嘉樂的簡單評論,洪澤的回復就多得多。
在文章里,洪澤不光是回復了嚴嘉樂,還順帶嘲諷了一把網友。
最后的那幾句話,可是把網友嘲諷的不輕。
網友一直在吵的核心,就是【洪澤說專輯將會消失】,支持的支持,反對的反對。
而實際上,洪澤寫上一篇博客和這一篇博客,兩者的核心,都不是專輯會不會消失,洪澤已經在文章里寫了,專輯不會消失,只是改了一種形式而已。
洪澤文章的核心,一直都是他對未來社會生活方式的預測。
音樂只是一種表現形式,跟他更貼近而已。
可惜,幾乎所有人都沒看出來他想表達的什么,只在討論,專輯會不會消失的問題。
洪澤的這篇博客發出來,他的博客冷了好長一段時間。
然后,才有人在博客下方回復:“看了洪澤第二篇文章,才知道自己看他第一篇文章看的有點淺薄,回頭重新看一遍,可不是在說生活方式的改變么,可不是在說科技的變化么,竟然光顧著跟人吵架,沒仔細看。”
有了第一個回復,就有了第二個:“我也上頭了,被洪澤一提才發現,尷尬。”
“我有點懷疑,這真的是十六歲小孩寫的文章嗎?”
“洪澤這兩篇文章寫的都很好,科技的改變,會引發生活方式的改變,這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對他說的改變方式,我持保留意見。”
“科技的發展沒問題,但一定會朝著洪澤所預料的方式發展嗎?我看不見得。”
“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出未來發展成什么樣子,但科技的發展,確實是在往更加便捷上發展了,未來,說不準真如洪澤說的那樣。”
“手機的作用夸大了吧?哪可能處理文件?”
“十年后,我要來看看這篇文章。”
……
博客下方的評論,比之前第一篇文章的劍拔弩張要好很多,被洪澤嘲諷了的網友,紛紛開始自我反思,為什么當時就上頭了,光顧著吵架,連文章的核心都沒去仔細品。
現在的網友,還不是十年后那種喜歡各種貼標簽,無腦開罵的網友,即使被說也死不悔改。
現在的網民數量還不夠多,年齡層面也比較高,知識層級也足夠,特別是博客這邊的網友,懂得自我反思。
不光是他們在反思,嚴嘉樂看見這篇文章后,也在思考。
但他不是在思考自己為什么沒看出內核來,他其實看出來了內核,但他為了熱度,他沒提,更多的在提他的音樂方向。
嚴嘉樂思考的是,該怎么繼續蹭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