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學院派表演理論體系,就是四十多年前中戲的老師弄出來的,翻譯的國外的文獻資料,把方法派和體驗派帶入到中國,后來又有了表現派的表演。
三大表演派別,中戲都有教。
表現派是通過多方面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來詮釋人物,表演的好壞主要看演員的態度,有沒有花時間去揣摩人物,也跟演員的閱歷有關,沒相對的生活經驗,就會比較失真,最后也跟知識儲備有關。
洪澤的表演傾向于表現派,他就是這樣的分析人物,去以自己的知識體系分析了解人物,或者去想去體驗相對于的生活。
這也是科班演員常用的辦法,因為通用性比較強。
體驗派跟方法派的核心差不多,都是要把自己當成角色,徹底把自己當成要演的角色,出演的角色,就是自己。
體驗派需要演員有很強的共情能力,演員在用這種辦法演戲的時候,往往會帶出一個后遺癥就是很難出戲,進入角色太深,難以從角色中走出來。但同樣的,體驗派的演員,所演出的角色,情緒和感染力上,要比表現派強一個檔次。
方法派和體驗派是很類似的,算是體驗派的一種延伸。
這一派的演員,并不是完全的把自己當初角色,而是把自己真實的情緒代入到角色中去,哭是真哭,想著的不是角色的境遇,而是自己的境遇,傳遞的情感不是角色的情感,是自己的情感。
方法派和體驗派猛一看是一樣的,但實際上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完全角色的情緒角色的思考,一個是角色的表現自己的情緒。
三大表演派系,表現派跟方法派和體驗派是對立的。
不過,現在的藝人在拍戲時,基本都是混雜著來,更多的是自己對角色認真不認真。
科班出身的更多偏向表現派,前期工作做的很好,把一個角色該有的東西都擺出來,然后去詮釋。
有時候科班演員演的渣,這就是閱歷不夠,沒見過乞丐的生活,憑借自己的想象去演乞丐,當然演不好。
也有時候,演員演的渣,是知識儲備不夠。
正如洪澤藝考三試的時候說的,是要文化素養足夠,一本《三國演義》都沒看過,讓一個演員憑借道聽途說的內容,去演曹操這樣的奸雄?怎么能演得出來?
相對的,體驗派和方法派的演員,就不會做太多的前期工作,體驗派直接把自己當成了角色,方法派拆分了一個個情緒點,把自己代入進去,前期的工作不需要那么完善。
洪澤的表現派表演方法,也只是自己瞎子摸象的來搞,,就算真走這條路子,也得認真系統學習一下,怎么分析角色,怎么理解角色,怎么觀察生活。
表演派的表演方式,對演員本身的素養要求很高。
不想去尬演的話,就真得提高自己才行。
如果真達不到那種程度時,可以考慮一下體驗派和方法派的東西,進行細微的修正。
這也是目前大部分演員的路子,綜合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