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步入2010年的8月份。
洪澤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在做后期。
在拍攝的時候,因為洪澤知道,不會在大銀幕上播放,只會在網絡端播放,因此洪澤拍攝用的攝像機,并非是傳統的膠片攝像機,而是數碼攝像機。
這兩個攝像機的區別就是在后期剪輯處理的時候,一個需要用剪刀去處理膠片,一個不需要。
洪澤對于剪刀處理膠片,是一點經驗都沒有。
所以最初拍攝,就干脆用了數碼攝像機。
雖然數碼攝像機,在某種程度上,會比膠片攝像機少了一種厚重感,或者說是質感,但在處理后期上,要方便太多。
洪澤是7月30號回的京城,開始閉關。
完成初次剪輯,也就是初剪的時間,是8月7號,只用了一個多星期。
這個速度,應該算是一般。
他是初次剪輯,熟悉剪輯軟件,熟悉每個素材,就用了一段時間,之后才是剪輯。
初剪的素材,是76分鐘,沒有加前后的字幕,純鏡頭就這么久。
洪澤還會去掉估計半小時的鏡頭,甚至可能更多。
初剪過后,洪澤開始第二輪剪輯。
這一次就速度很快了,只用了一天,第二輪剪輯結束。
8月8號,76分鐘的初剪影片,變成了53分鐘,去掉了整整23分鐘的鏡頭。
接下來的一整天,洪澤沒有進行剪輯操作,而是在看。
看劇本,看影片,甚至看之前廢棄掉的素材。
他要進行斟酌,在什么地方去掉鏡頭,或者替換鏡頭。
坐在剪輯室里面,洪澤整個人都相當的沉著且安靜,這種狀態的他,很是少見。
8月10號,洪澤進行了第三次剪輯。
這一次,整個影片,直接被他剪成了34分鐘,去掉了足足19分鐘的鏡頭。
19分鐘不是一個小數字,特別是對于一部初剪只有76分鐘的電影來說。
三次剪輯結束后,洪澤盯著34分鐘的影片,看了一天。
然后,8月11號加入了兩分鐘的鏡頭,又刪減了三分鐘的戲份,重新剪輯。
影片共計33分鐘,這是洪澤的最終剪輯版本。
剪輯結束,洪澤才開始進行后期制作的下一步,美術的渲染。
這一步,本該由美工來做,但洪澤這邊依舊是自己上手。
他學過很長時間的美術,對于色彩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于是他自己在做渲染。
色彩的填涂,整個影片的色彩渲染。
洪澤用了一周的時間完成。
8月18號,結束了整個色彩的渲染。
同時進行審核,確保色彩渲染到位。
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情況下,給人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
洪澤學習導演課程的一開始,就是來分析色彩。
導演的很多情緒,都是依靠不同的色彩來體現,來傳遞給觀眾。
靈活運用不同的色彩,在整個畫面上的布局,是每個導演必備的一種能力。
洪澤檢查了三遍,才開始進行下一步,矯正聲音。
一天的時間,把聲音矯正完畢,臺詞填充好,進行下一步,背景音樂的音軌加入進去。
其中包括《第二天堂》的片段,包括《被馴服的象》的片段,以及洪澤自己創作的一些音樂片段,渲染整個場面氣氛。
這一步,加了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