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各國政府猜測的也沒錯,其實這些電池的產量已經非常不錯了,但是之所以它們還沒有辦法大規模的在民間普及,自然是有原因的,比如說相當多的電池都已經存儲了起來,為的就是第一個月球基地用作電能儲備。
因為月球上面的基地車,礦車等將來使用的車輛肯定全部都是電力驅動,不可能使用燃油,也不可能玩核動力。
至少目前核動力反應堆還沒有辦法做到那么小,另外就是像是全電力推進的潛艇,艦船等等也都在研發當中,不過他們估計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一點是,這些電池還不推出市場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因為在建設另外一些工廠,而這些工廠采用的是一種全新的技術,這種技術算是初級星門所附帶的技術,初級星門里面有一種材料是需要特殊的材料在特殊環境當中分解,然后重新組合而成全新的材料。
這種過程聽起來不復雜,但是條件要求非常的高,這種材料常規條件下根本無法生產出來,只能說這個世界上的材料無奇不有。這種技術本身沒什么。
但是江彥海在研究的時候,卻突然靈光一閃,因為他發現這種分解技術應用在人類目前的一種材料上面的話,卻有著令人驚喜的作用。
如果讓人選擇人類使用范圍最廣泛的一種材料的話,估計大部分人會說一些耳熟能詳的,比如說金屬,但是金屬范圍太廣了,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人類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材料是我們日常經常見到的,那就是塑料!
可以說塑料這種材料從發明開始它已經不斷的深入到了人類的方方面面,可以說任何一個行業里面都有塑料的存在。
但是塑料對人類來說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它無法自然降解,也不能說無法自然降解,而是它自然降解的時間太過于漫長,從200年到1000年的時間不等。
200年到1000年什么概念?要知道,塑料從1905年發明到現在也不過就是一百二十多年的時間,但是人類光是在太平洋中間的塑料島的面積就超過了英國的六倍大小!
它號稱第八大陸,可想而知它到底有多少塑料組成了。
更不要說被各國掩埋,燃燒,使用中的塑料至少是這個的數十倍。
而這些東西在這些分解工廠建立起來之后,這簡直就是巨大的財富。
這種工廠是一種可以完全分解塑料的工廠,理論上它可以直接將塑料分解成為組合它們之前的原本的那些材料,包括各種填充物等等,而且它的效率很高。
如果參考它的生產成本的話,其實它的生產成本和這個也差不多,甚至這個可以做到比生產成本更低,而且還可以變成其他的材料。
光是這個就意味著國內又多了一條財富啊,白色污染是全世界的難題,如果自己解決了的話,這意味著它可以在不同的行業里面釋放出更多的光芒。
更重要的是,在自己掌握獨家技術的情況下,自己要是要求處理這些塑料的話,估計各國倒貼錢都愿意將這些垃圾給送過來。
而塑料當中的一種分解之后的材料可以充當電池里面的一種原料,這些東西可以說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