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將軍這么笑,就是有人要倒大霉。
說書人也沒料到今日劇情這么精彩,看看他又看看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盧雪仙。”小姑娘朗朗道,“我來青云宗借兵,給我爹爹報仇!”
旁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感童言無忌。說書人撓了撓頭:“你怎么知道元圣肯借兵?青云宗遺世獨立,很多年不插手外務了。”
“因為!”盧雪仙認真道,“我祖父可是元圣的得意門生,元圣還給過信物。還有,我聽說青云宗早年也打仗的,打了很多仗,不然大家也不會這么怕它。那時能打,現在也能打!”
話糙理不糙,底下有人笑了:“小姑娘可知道元圣姓什么?”
“當然知道了!”小姑娘一瞪眼,“姓燕,燕子的燕!”
“好,好。”說書人還能怎么答,“那就祝你好運,早日見到圣人。”
他很是感慨:“時光不饒人啊。百多年前‘衛武中興’,大衛是一等一的強國,衛英武帝蕭宓甚至得到元圣輔佐;今日再看,嘖,竟已是這副光景。”
那商人奇道:“咦,我聽說元圣從未在衛廷為官,一直是白丁之身,只是跟皇帝交好,這樣不能說是輔佐吧?”
“話雖如此,元圣離衛入主青云宗后,也與衛英武帝保持書信往來,直至后者終年。”說書人干咳一聲引開話題:“百多年前的舊事,誰能親眼考證?重要的是,人間從不太平,各位身在青云才能笑談四海。誒,方才這小娃講咱青云宗早年也打仗……”
底下的聽客立刻點上了:“給我們再說說俾夏之戰!這個就數你說得好。”
“一百二十年前,也就是元圣接手青云宗第三年……哦,那時大伙兒還只稱他是山長,已經吞并了幾個小國的俾夏妄自尊大,趁著元圣外出之機侵擾青云宗,想占去我們北境七城。我宗奮起還擊,拒敵于門外;至元圣歸來,親領大軍出征,兵分三路,屢戰屢勝,勢不可擋!十五天內,他就拿下對手九城,第十九天就打到對方國都城,并且吞下了輔城!”
臺下鼓掌,紛紛催促。
“俾夏也沒料到我進軍神速,但他們驚而不恐,因為都城堅固,糧食豐足,據說囤糧九千萬石,自以為堅持半年無礙;并且在西邊攻城掠地的軍隊也加緊東返,要與我軍決一死戰。”說書人喝了口茶潤嗓子,“元圣派人挖開河道,準備引三臺河水灌城。俾夏人站在城頭眺望,嘲笑不已,說三臺河秋冬無水、底生干草,我們挖也是白挖。元圣也不理會,言渠成水來,讓大家繼續挖掘。果然,河道完全挖開當晚,俾夏都城突降暴雨,規模是三百年一遇。僅一天河水暴漲,沖流直下。毫無防備的俾夏人慌了手腳,此時想再堵截,為時已晚。”
客人嘆道:“元圣料事如神。”
“元圣處事決斷,多神來之筆,我等凡人難以揣測。”說書人得意道,“是役,俾夏都城內溺亡者兩萬多人。城池被圍,死人送不出去,城里的柴禾又很珍貴,燒飯都不夠,哪有多余的拿來燒人,只能堆去偏門掩埋,這樣不足半月,疫病就起來了。兩個月內,疫疾而亡者又是一萬多人。守城門的副將捱不住壓力,削掉上級的腦袋,開門獻降!”
“我們拿下俾夏都城,可謂兵不血刃,從頭到尾也只損失了六人,還是挖河道時不慎掉進去的。”
即有人抗議:“不對啊,我怎么聽說才三人?你這六人是哪里考據來的?”
其實這些段子在天下流傳了幾十年,經過口口相傳又衍生出幾十個版本,但人們就是百聽不厭。
青云宗原本只是地方小宗,自新宗主接手之后快速強大,初期仍然秉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青云宗的底盤太好,從位置、土地、人口各方面看都像塊大肥肉,引得周邊勢力心癢難捺。
青云宗終于被惹毛了,不僅三番四次打退強敵,還把敵人的地盤也一并接收過來。
誰打它,它就滅誰。
劫掠成性的俾夏人、如日中天的攏沙宗、兩面騎墻的靈山……青云宗在三十年里打爆了二十七個對手,在效率特別高的年份甚至可以做到一年滅仨,給兵家貢獻了無數個經典的攻防案例。
初時被動出手的青云宗,大概是打勝仗打出了戾氣,后來頻頻主動出擊,有時相距千里、中間隔著數國也要縱兵前去,旁人根本摸不到什么規律。
天下人從震驚到漸漸麻木,對它的勝績再也不會大驚小怪。
最令各國佩服的是,盡管青云宗征戰多年,對自己的新老地盤還治理得井井有條。它擊敗攏沙宗用時最久,足足三年。然而這一千多天里,青云百姓的賦稅并沒有增加一分,反而還略有縮減。
因此,百業興旺、盜匪不生,盤面十分穩固。
反觀攏沙宗就不行了,雖然戰力強大,可是從民間抽人抽錢太多也太狠,沒幾年就生生被青云宗拖垮。
三十年間,青云宗為世間樹立了長勝不敗、長治不衰的太平盛世樣板。
在奪取了東邊的出海口、打通湖海貿易之后,青云宗就停止擴張,開始主理內政、外交盟友,給自己爭取來九十余年的太平盛世。
雖然周邊的王國更替不輟,但從頭至尾無人敢來侵擾青云宗,甚至連國民私逃至青云地界也不敢要回、追究,反而十分示好。這當然是因為它早年戰績驚人、現今富庶強大。
以戰止戰。
另一個重要原因,青云宗還辦了兩件大事,讓自己聲名遠播、地位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