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礦猜的沒錯,第二天早晨他起床開門的時候,一下子看到油坊大門口東邊墻腳蹲著個老頭,不是別人,正是老吳木匠。
老吳木匠連夜給張家油坊加工了三個木拐,推著小推車送了過來。
張有礦一看,趕忙要付賬,然后老吳木匠推著他的小推車便健步如飛得跑了,說是要趕集去了。
農村集市,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面,都是農村老百姓采購生活生產用品的重要途徑。
今天是寨子集,到2002年的時候,鋼城縣范圍內,只有寨子集、城子坡集、黃莊集、里辛集和顏莊集這五個集。而規模最大的農村大集,就是寨子集。
集市上面原先劃分為好幾個市場,有蔬菜市場、衣帽市場、牲畜市場、家禽市場、牛羊肉市場、魚市場、家具市場等等好幾個市場。
在農村集市最繁榮的九十年代,每到過年的時候,長達一公里的寨子大集上,是人趕著人,人挨著人,整個寨子鄉有人口三萬,到這天的時候,除了那些老弱病殘行動不便的幾千人,剩下的兩萬多人最少也會到大集上面來個三趟兩趟的。
過年要給孩子買新衣服,在九十年代的時候,寨子鄉農村所有孩子穿的新衣服,幾乎都是從農村集市上買的。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原先一度非常熱鬧的農村集市,慢慢得變得凋敗了。
最先從農村集市里面分離出來的市場,是家具市場。
隨著機械化,批量化家具生產的流行,從外地販賣家具到本地開家具店,擠壓了老木匠做了家具到集市上賣的生存空間。
到2002年的時候,原先規模很大的農村集市家具市場,幾乎就只剩下幾個賣馬扎和切菜板的老頭,這些老頭,都是老木匠。
緊隨其后,其他市場也都受到了嚴重沖擊,尤其是當2003年,鋼城縣范圍內第一家現代化超市,新百超市開始營業的時候,大家購物的熱情,便從農村集市上,一下子跑到了新開的超市里面去了。
而每當集市開市的時候,也是油坊銷售的高峰期,寨子集是五天一個集,逢農歷帶2和7的日子開市。
平時一天,油坊里面一天能賣六七十斤花生油,大豆油和芝麻油賣得很少,而到了集市的時候呢,一天則會賣掉二百多斤花生油,以及少量的大豆油和芝麻油,有些時候也會賣掉一些花椒種子油。
魯中老百姓炒菜做飯所用的食用油,一直主要就是花生油,而魯中地區花生的產量,一直是很高的,能夠達到八千萬斤左右的花生仁。
八千萬斤花生仁,可以壓榨出三千二百萬斤以上的花生油。而整個魯中市總共也只有一百萬人口,按照2002年人均使用花生油20斤的規模計算,魯中市年產花生仁除了可以滿足全市人口食用外,還能有一千二百萬斤的富余。當然了,在2002年的時候,花生油是不愁賣的。
張有礦是六點左右開的油坊屋門和大門,然后他便搬了個椅子坐在門口,悠哉悠哉得看著公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
一邊看著行人,張有礦一邊思考著下一步的打算。
接下來主要的工作,就是收購花生仁了。
油坊里面花生油的銷量是最大的,能夠占到全部銷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不同地方的飲食習慣相差巨大,魯中市這邊的食用油主要是花生油,而在南方有些省份,食用油主要是菜籽油,在北方好多省市,食用油又主要是大豆油。
在魯中地區,大豆油大家一般不拿來炒菜,而是用來擦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