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成了“張家油坊”銷售員的新聞,很快傳遍了寨子村。
“振海家的,你家孫秀成了張家油坊的掌柜的了?”
“有礦大兄弟求著我家秀秀去的,都是鄉里鄉親,沒辦法。不算掌柜的,只能算個幫工。”
“咦,一個月工資可是不低哩。”
“我家秀秀能干。”
孫振海的老婆高興得同村民們分享著這個新聞,臉上掛著快樂的笑容。
本村工作,一個月五百,完了還有四天假期,就算是考上大學又怎樣,能找到這么好的工作?
可以毫不客氣得說,張有礦給自己女兒開的待遇,真不低。
然而有關“張家油坊”的新聞,這還只是個開始。
就在孫秀在“張家油坊”里面開始賣油的第三天,張有礦將油坊里面的工作交給其他人,然后便讓孫振興騎著摩托車帶著自己,在寨子村里的孫振海的小賣部旁邊的墻上,村委大院門口的墻上,村衛生室的墻上以及村小學和幼兒園的墻上等人流聚集的地方,都張貼了招聘啟事。
這招聘啟事上面寫著,寨子村“張家油坊”,要招聘銷售人才,工資是底薪加提成,底薪300,提成無上限。
別的不說,光這底薪300,對于2002年時候的寨子村村民來說,就算是很好的工作了。
在2002年的時候,寨子村算是個富裕村,村民人均收入6000元。
但是,眾所周知,這個人均什么什么的,實際上是最不公平的,因為整個寨子村,能夠達到甚至超過人均收入6000元的家庭,實在是少數。
這時候,大多數家庭,只有男勞力外出打工賺錢,一天的工錢也就是15到20塊錢,而且一年算下來能干夠300個工就算是不錯的了。這樣算的話,一個家庭一年的收入也就是4500到6000之間。
而三口之家的話,平均每人的收入也就在2000塊錢的樣子。
寨子村人均純收入高,實際上就是因為村里做鋼材買賣的人多,大款多,一平均,收入就多了。實際上,大多數老百姓家庭,生活還是很艱辛的。
別的不說,自從國家開始在1996年以后開始大學收費,然后農村老百姓家庭供養一個大學生都是非常困難的。
當年寨子村有一戶姓徐的,一對雙胞胎兒子都很優秀,一個考的是北大,一個考的是青大,為了供這倆孩子上大學,姓徐的夫婦兩個,一年下來都吃不了幾次菜,他們倆人一年都吃不了二斤花生油。
很多九零后零零后可能不理解那個年代,不炒菜怎么吃飯呢?
不炒菜,吃飯,要么是就著咸菜吃飯,要么就直接拿白開水泡著煎餅吃。
當然了,供孩子上大學這種苦,是應該吃的,因為這種投資的回報也是非常高的。
不管怎么說,張有礦提出的底薪300,而且月結的待遇,實在是太振奮人心了。
招聘啟事上面說的清楚,“張家油坊”里面要招聘擁有初中以上學歷,年齡18到35周歲的男女青年20人,來給張家賣花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