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騎著三輪摩托車,消失在夜色中的趙小三,張有礦皺著眉頭,尋思著:有沒有辦法,對花生餅進行一下深加工,增加一下產值呢?
一陣風吹來,讓衣著單薄的張有礦有些冷,便讓大門敞著,自己跑到門頭房里面的門口,進了門頭房里面。
披上一件外套,張有礦開了門頭房外門。
現在還不到五點,天已經開始蒙蒙亮了,再過半個小時不到,這天就要亮了。
雖然剛才被敲門聲吵醒的時候,張有礦很困,但是干了一會兒活之后,他卻毫無睡意了。
大缸里的油又要見底了,而今天預銷售的花生油就已經有680斤了,下面留給20個花生油推銷員和油坊這邊銷售的花生油數量,也就只有600來斤了。
現在那20個花生油推銷員實在是太生猛了,他們一天都能賣一千六七百斤花生油,而且下一步隨著20個花生油推銷員的業務越來越熟練,一天下來銷售個三兩千斤花生油,也不是多難的事情。
擴大產能,是當務之急。
躺在床上,張有礦開始思考起下一步的計劃起來。
如何擴大產能呢?
張有礦的目光,盯向了同樣陷入經營困難的顏莊油坊。
顏莊油坊是和寨子油坊一樣出名的百年老油坊,這兩家油坊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兩家油坊的歷史也都非常相似,都是由當地大財主投資建設,后來都有過輝煌期,再后來又都被公私合營,最后改革開放以后,油坊又被個體承包,然后同樣又都因為經營不善最后破產了。
造成傳統油坊破產,最主要的原因,是低價油的沖擊。
本來,榨油行業在**十年代的時候,利潤率還能在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的樣子,而到2002年的時候,利潤率已經被擠壓到百分之二十的樣子,而到了2005年的時候,可能傳統油坊的利潤率,已經幾乎沒有了。
傳統油坊榨油不賺錢了,然后為什么還有那么多油坊開得好好的呢?
那些賺錢的油坊,到最后賺的主要就是加工費了,他們自己收購花生仁的情況幾乎沒有了。
后來隨著2010年的時候有個豫省的良心記者李翔將駭人聽聞的地溝油介紹到大庭廣眾之下,我們才知道,為什么我們吃的油條、麻辣串、燒烤里面的油,究竟是TM什么樣的油。
食用油的價格,為什么在幾年前曾經達到**塊錢一斤,而到了2002年的時候,卻只有五塊錢一斤了呢?
歸其原因,就是地溝油。
地溝油有多便宜呢?
2002年一斤花生油的價格是5塊錢,而地溝油的價格普遍只有幾毛錢。
于是,便有人將地溝油和花生油摻在一塊,當花生油賣,一斤兩塊五,照樣還賺錢。
2002年的時候,農村里面,經常看到有人騎著三輪車來賣油,低廉的價格,讓農村老百姓趨之若鶩。
然而他們不知道,他們用來給家人炒菜的所謂花生油,是用城市飯店里下水道里面撈出來的暗淡渾濁,略顯紅色的膏狀物,經過過濾、加熱、沉淀和分離四道步驟之后,搖身一變而成的“食用油”。
地溝油的出現,讓傳統的木榨油坊真的成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