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2002年的時候還非常紅火的一家家糧站,取消農業稅之后,會一下子成為最寂寞冷清的地方。
寨子鄉糧站,位于寨子村,負責征收整個寨子鄉的公糧。
寨子鄉總共有23100人,人均耕地1.3畝,按照每畝征收50斤糧食,整個糧站需要征收150萬斤公糧。
寨子糧站的大門很氣派,朝東沖著公路,是可以折疊的鐵皮大門,鐵皮很厚,也很高。大門兩邊寫著兩行大字,南邊一行字是“好糧交國家”,北邊墻上一行字是“壞糧不出社”。
**十年代的時候,糧站里面收糧的質檢員,那是相當神氣的。
不管你是十幾里路挑擔子趕來的老大爺,還是行動不便的老大媽,只要質檢員一聲他們上繳的公糧不合格,沒曬干,或者沙子太多未曬凈,都是白跑一趟。
大熱天的,趕山路來的農民,要說再把糧食挑回去,那多費事,于是說將好糧上繳國家可不僅僅是句口號,大家都是這么干的。
然后到了九十年代末期之后,好多農民已經開始不種地了,有做生意的,也有外出打工的。他們這些人一開始的承包地呢,有送給別人種的,也有撂荒的,還有直接在地上種了樹的。
農田里面種樹這種事情雖然說不被允許,但是好像也沒有人管。
然后這些人沒糧食了,還得交公糧,怎么辦呢?
于是有人便想辦法,到糧站里面買了糧食,然后再給糧站送來當公糧。
再后來大家覺得這樣費事,問能不能說直接給錢的,糧站說當然可以了,于是,到2002年的時候,寨子村里好多人家都選擇直接給錢。
而糧站呢,也不會說擔心等到上頭調派糧食的時候糧站里面沒有糧食,因為就算是沒有人來交公糧,也會有大量的農戶將自己的余糧賣到糧站里面來的。
糧食問題一直是我們的重大問題,國儲糧食是很有必要的。
進了糧站大門,是一個可以曬糧食的水泥地廣場,這里是過秤,檢驗糧食的地方。
水泥廣場的西邊,是一排排的儲糧庫,寨子糧站一共有六個儲糧庫,每個儲糧庫面積是二百平。
每年上邊糧食局拿到了儲糧指標之后,接著糧站這邊就要開始布置收公糧了。
寨子鄉一共十四個行政村,然后糧站會找村支書開會布置任務,哪個村是1號到3號安排村民交公糧,哪個村是5號、6號來,都安排好。一般情況都是大村子安排三天的時間,而小村子則只會安排一天的時間。
寨子村是大村,從昨天開始交公糧,然后總共安排了三天的時間。
今天下午張有礦父子兩個都有時間,于是便打算今天把公糧給交了,萬一明天再沒了工夫,錯過了交公糧的時間,那可就要被村支書找上門來了。
農業稅和三提五統,當年也是壓在農民身上的沉重負擔啊,每年開學前后,年底以及農忙收獲之后這些時間,都是村干部們忙活的季節。
張有礦跑到糧站這邊一打聽,糧站的工作人員告訴他今天來排隊還能交得上,于是他便在糧站大門口拿出了手機,撥通了自己父親的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