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他還擔心的是說自己公司員工里面有內應,要不然的話,對方不可能這么大膽。
但是自己也沒有證據,也不能隨便猜疑,只能說暫時先把這件事情放起來。
轉眼到了二月里,陽歷到了2003年3月6日,驚蟄,天氣越來越暖和了,然后張有礦從豫省訂購的小包裝花生油加工生產線設備終于到貨了。
設備到貨之后,廠家指導張有礦六名員工學習了一周的時間,設備調試好了之后,張有礦的小包裝花生油也終于下線了。
整個小包裝花生油生產線,又讓張有礦掏了五十萬塊錢。
然后這一條生產線,一天可以加工生產200桶5斤裝和100桶10斤裝的花生油,一天的加工量就是兩千斤了。
2003年3月16日,第一批總共300桶萬家香小包裝花生油下線。
而這第一批小包裝花生油如何銷售,成了擺在張有礦面前新的課題。
所謂的小包裝花生油,是相對于散裝花生油而言的概念。
在1991年之前,整個大陸上還沒有以后超市里面常見的桶裝花生油,大家買食用油的時候,都是拿著油瓶子到城市里面的糧油站或者農村里面的油坊去打油。
不光小包裝花生油,實際上小包裝的醬油、醋、鹽等等的東西,在八十年代以前的時候,也沒有小包裝的,都是散裝零售。
1991年的時候,益海嘉里在帝都打算推廣金龍魚調和油的時候,發現市場上竟然沒有一桶小包裝花生油。后來他們開始推廣小包裝,或者說桶裝花生油大家更容易接受這個概念。因為價格和顧客消費習慣的原因,一開始益海嘉里推廣花生油的時候并不順利,然后他們在過年的時候,發現各個單位都有年底發福利的傳統,然后這才讓小包裝的金龍魚調和油打開了市場。
然后很短的時間,益海嘉里便將金龍魚調和油賣到了大江南北。
后來1995年的時候,中糧集團這才反應過來,推廣了自己的食用油品牌,福臨門。
實際上單看食用油企業的話,放眼國內市場,是沒有哪家公司能夠和益海嘉里還有中糧集團抗衡的。
而魯花后來之所以能夠虎口奪食,從科技含量并不高的食用油市場里面硬生生得啃下一塊肉出來,一方面和自己打的花生油牌有關,另一方面也和自己主動讓中糧集團參股有關。
魯花讓中糧集團參股,在自己發展的道路上一下子少了好多絆腳石。然而,身為魯花的參股股東,同時又是中字頭的大型國企,中糧集團在讓魯花發展的同時,也不會讓他發展得太快,甚至于說在行業上影響了自己福臨門品牌的地位。
雖然說福臨門只是行業里的第二品牌,但是對于第一品牌金龍魚還是發起了挑戰,如果被后來的魯花給趕上,那可就尷尬了。
2003年,張有礦的第一桶小包裝花生油才下線,而2003年對于食用油市場來說是注定不會平凡的一年,因為這一年,魯花的5S壓榨技術在省里獲了個獎,接著又獲了個全國的獎,接著魯花開始了鋪天蓋地的宣傳,然后魯花一躍而起,成為了金龍魚和福臨門之后的第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