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一千頭以下的養豬場都要取締嗎?”
“必須取締,這是上面發來的紅頭文件,沒得談的,必須執行到位,現在就要開始通知農戶,以減少損失,維持穩定!”
“為什么?”
“還能有為什么?那些小養殖場,效益不高,對環境污染嚴重,沒有抵抗風險的能力,”
“那要是有養殖場能做到零排放,零污染呢?”支書從中山裝的口袋里掏了支皺巴巴的煙,點上,抽了一口,然后緩緩說道,面上帶著幾分謙卑。
“不可能,怎么有可能小養殖場做得到這樣?”大腹便便的主任說道。
隨后,壓低了語氣:“而且,即便做到了也沒有用,上級的指示最大,你覺得我們有必要犯這個沖嗎?”
說這句話的時候,酒糟鼻皺了一下。
“也就是說,無論怎么樣,小規模的養殖場還是要取締?”支書問道,聲音有些顫抖。
“是的,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跟著大腳步走,上頭的命令無論如何都要完成,”主任直接給了個結論。
————————,
張小帆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努力搞自動化改造的養殖場已經到了被關停的邊沿。
設備在良好的運行,然后一切都很正常,也許肉豬的出欄時間不會因此而變短。
但是為此而付出的人力,可以減少到一個很小的程度。
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悅之中,因為這效果是立桿見影的;
張小帆在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本來就是想把最多的亮點展示出來。
在老張頭接了一個電話之后,所有的氣氛都變了。
“咱家的養豬場要被關停了。”放下電話后,張建軍說道。
表情嚴肅,手還有些顫抖。
連他自己也沒想過會有這樣的結果,
幾十年的經歷或者說知識,在這個時候給不了他任何幫助。
他怎么樣也想不通,經營了這么多年,以前明明被當成榜樣的事業;
怎么說取締了就要取締了?
怎么樣也總得給個說法吧?
養五十頭豬怎么啦?
“別人一家一戶養個兩三頭豬的是不是都要禁止?還有沒天理?”
張建軍抱怨道。
抱怨歸抱怨,他也知道,這東西沒地兒找人說理,胳膊坳不過大腿。
所以,也就是說,所有的投資都是泡湯了,當然也包括張一帆花了大心思弄的自動化設備。
張建軍很清楚,自己投了的那三萬多塊錢(張小帆后面追加了一些預算),估計能回個幾千塊錢就不錯了。
這個時候,張建軍考慮的就是如何止損。
然后,下一步路該怎么走。
沒了養豬場,張一帆那什么有機肥也成了泡影,原材料也沒有了,再然后.....
在意的是張一帆好不容易歸到了正軌,結果.....又要半途而廢了。
令張建軍不斷糾結的是:自己這養豬場,到底怎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