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哪種說法靠譜,反正張一帆覺得,自己的產品,就是和山寨掛了鉤。
因為他還買了幾把電烙鐵還有錫錢,無鉛錫太貴,用有鉛的就好,現在是一帆科技發展的初級階段,能省則省,作業時候帶個口罩就好。
回家的路上,張一帆沒怎么說話,就是王北北一直在念叨;
什么陸燕那人看起來還不錯,然后那個賣集成電路的,拽得跟二五八萬似的,那個賣電池彈片的,簡直就像是個哈巴狗....
這些話,張一帆都聽著,只是不想去說。
賣IC的,說白了,你定的方案要用我家的芯片,那除了技術,無非就是價格問題,技術問題在市場上沒什么好談的,沒有專業人士。
價格,就這樣,不買拉倒,心里有底,基于這個平臺設計的東西,絕對是要買這個IC,換一個就得重新設計,還要考慮規避專利.
去到哪里,無非也就是價格上略有點優惠,差別不大,所以,這個反正是小單,你不買,我還不賣了。
賣彈片的也有賣彈片的苦衷,這東西就是大路貨,別人要是要的量大了,大可以跑省城,甚至是這個市場上也有好幾家同行;
若是有點獨有的產品,也不至于要在那里低聲下氣。
張一帆也就是在這次,有了深深的感悟,他覺得,沒有自己的核心東西,總是要受制于人;
不過,這種思路卻總是抓不到點,
是要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多考慮一下各種供應商的適用性?
還是要做自己的芯片,有自己的核心?
前者,腦力花得比較大,后者,財力要求很高。
反正都不是現階段能完成的。
不過張一帆也不太在意,反正現在就做個驗瓜的小玩意,那個吊不拉圾的銷售,最后還不是賣了自己五百個IC,比網上買還便宜了一半多。
簡單地算了一下,也就意味著,自己的驗瓜器,成本可以降到二十塊左右。
剩下三十塊是賺的。
當然也不能那么算,還有人力成本和開發成本,只不過,開發成本被張一帆直接無視了。
接下來,有了幾百套材料,要考慮的就是量產了。
燒錄程序這些事情,張一帆覺得,還是自己做的靠譜一些。
然后組裝.....
這個事情,張一帆自己做個兩三個還行,但是多了,肯定不行,主要是不愿意干。